首页 理论教育 威廉斯的阶级考证

威廉斯的阶级考证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威廉斯这个把阶级看作是动态的、形构的,而不仅仅是客观范畴的观点,可视为文化研究中阶级分析的一个纲领。威廉斯的这些思想,对于倡导工人阶级的文化研究,是意义深远的。
威廉斯的阶级考证_文化研究概论

第二节 威廉斯的阶级考证

《文化与社会》中,阶级和工业、民主、艺术和文化一样,是雷蒙·威廉斯称之为举足轻重,并且就语词本身的来龙去脉和演变轨迹细作分析的五个关键词语之一。之后在他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词汇》一书中,威廉斯再次陈述了他对阶级这个概念的看法。他指出,英文中的“阶级”(class)一语显而易见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语词,一则因为它意义宽泛,二则因为它描述的社会区别,同样是众说纷纭的话题。阶级的拉丁语是classis,最初是罗马社会中根据财产众寡作出的人群区分。这个词16世纪进入英国,先是指教会等阶,后来又指笼统意义上的分类,而主要用作社会阶层的区分,则是18世纪的事情了。如18世纪小说家笛福,就说过根据工资收入,英国人分成许多阶级,其他国家则不尽然这样的话(3)

阶级一词日渐从笼统意义上的一般类分,专指社会分野,威廉斯认为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那就是社会地位是形成的,而不是天生的。而个人在身份、财产、地位等等方面的变化,不仅是意味着个人的升迁沉降,而且意味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变迁。故此在18世纪出现了“下层阶级”、“最下层阶级”、“中产阶级”、“中下层阶级”,以及“高等阶级”等一系列说法。到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针对贵族阶层,更出现了“生产阶级”和“有用阶级”这样的语词。“工人阶级”就是从这两个语词中脱胎而出。一开始它像中产阶级一样,是充满自豪的称谓,它赖以自豪的信念是:工人阶级创造了一切财富。

威廉斯也引约翰·穆勒地主、资本家、劳工三大阶级的划分法,指出马克思《资本论》中也沿用了穆勒的这一三大阶级的划分。但是随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分析,这个阶级三分法最终是被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两分法所取代。但威廉斯发现这一两分法同样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阶级如果从经济关系上看,它既可以是一个范畴(category),例如工薪阶层;也可以是一种形构(formation),例如工人阶级。他认为马克思的阶级分析,就更倾向于把阶级看作一种形构,他引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观点:分散的个人只有在共同与另一个阶级展开斗争的基础上,才形成阶级,否则他们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只会互相产生敌意。另一方面,阶级反过来对个人形成一种独立态势,个人的生存状态、人格发展,莫不受阶级的制约。这可见阶级不仅是一种经济状态的描述,同样是一种形构的过程。为说明这一点,威廉斯又引了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的话:

既然数百万家庭的经济条件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他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并互相敌对,所以他们就形成一个阶级。由于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有地域的联系,由于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任何的共同关系,形成任何的全国性的联系,形成任何一种政治组织,所以他们就没有形成一个阶级(4)

这可见,威廉斯是充分强调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中的“形构”特征的。他认为马克思的阶级描述,是清楚显示了阶级作为经济范畴和政治形构之间的区别。但即便如此,两者其实有时候也是难分难解的。他认为这里的关键,依然是一个主观认定的阶级意识,和一个被认为是客观存在的阶级之间的关系。这关系是游移不定的,许多派生出来的术语,事实上也是重现了这一不确定性。例如,阶级意识毫无疑问只能是属于形构的范畴,同理阶级斗争、阶级冲突、阶级战争、阶级立法、阶级偏见等,也都有赖于形构概念的存在。反过来阶级文化,则是游移在两种意义之间,如工人阶级既可以指阶级形构的意义、价值和机制,又可以指阶级范畴的趣味和生活方式。总而言之,“阶级”一语所蕴含的各式各样的意义,是处在动态之中,且各种意义之间的边界,肯定是模糊不清的。有鉴于此,威廉斯认为“阶级”可以大致表述为以下三个层面的意义:

一、集团(客观的):见于不同层面上的社会或经济范畴。

二、等级:相对的社会地位;无论是天生的还是达成的。

三、形构:感知的经济关系;社会、政治和文化组织(5)

威廉斯这个把阶级看作是动态的、形构的,而不仅仅是客观范畴的观点,可视为文化研究中阶级分析的一个纲领。我们可以发现,它同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兴起》中反复强调阶级是一种关系,而不是一样东西,是遥相呼应的。

威廉斯本人是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他提出文化是普通平常的,提出要把制度习俗也列入文化研究的对象之中,从根本意义上说是强调工人阶级也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强调文化并不是文学精英和艺术精英的专利。要之,文学和艺术就失去了它们在传统文化中的特权地位,艺术不过是无数文化实践中的一种,与其他的人类活动没有质的差别。而文学和艺术在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在威廉斯看来说到底是反民主的资产阶级文化观使然,资产阶级文化看重的是个别的观念、体制、方式、思想习惯和意向,反之工人阶级看重的则是集体的观念、体制、方式、思想习惯和意向。他这样描述工人阶级文化的成就:

img15

大众视域中的维纳斯

工人阶级因其地位的缘故,在工业革命以来,并没有生产出哪一种狭义上的文化。我们必须认识到,他们无论是在工会、合作运动,还是政党之中,生产出的文化是集体的民主的机制。工人阶级在其历经的阶段中,首先是社会的(在于它产生的各种机构),而不是个人的(在于特定的知识性或想象性作品)。放到它的语境中来思考,工人阶级文化可被视为一个非常具有创造性的成就(6)

可以说,正因为威廉斯将文化定义为普通男男女女,特别是工人阶级的日常经验,由此而进入日常生活的文本和实践,终而使他同文学为上的利维斯主义分道扬镳。威廉斯指出,利维斯的文化观点主要来源于马修·阿诺德,而阿诺德的观点又可上溯到柯勒律治。但在柯勒律治看来“少数人”是一个阶级,即受国家资助的知识阶级,其使命是普及一切学科,而到利维斯,“少数人”本质上就成了文学上的少数派,其使命相应成为保持文学传统和最优秀的语言能力。就教育来看,威廉斯承认利维斯为之奠立基础的以文学为中心的英语教育,可以是所有教育的一个中心,但是英语教育并不等于整个教育。同理,无论正规教育多么高尚,也不是过去和现在社会经验的全部。威廉斯的这些思想,对于倡导工人阶级的文化研究,是意义深远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