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也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由各种心脏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射血能力减退所致。心力衰竭可根据其发生部位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根据其性质分为收缩性和舒张性心力衰竭。
一、疾病相关知识介绍
【病因】
1.原发性心肌损害
(1)缺血性心肌损害。
(2)心肌炎和心肌病。
(3)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
2.心脏负荷过重
(1)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狭窄等左右心室收缩期射血阻力增加的疾病。
(2)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见于以下两种情况。①心脏瓣膜关闭不全,血液反流,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等;②左、右心或动、静脉分流性先天性心血管病。此外,伴有全身血容量增多或循环血量增多的疾病如慢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心脏的容量负荷也必然增加。
【常见症状】
1.左心衰竭
(1)呼吸困难:为最早出现的症状,开始多在较重体力活动时出现,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的发展,呼吸困难症状可在较轻体力活动时即出现,并于夜间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为其典型表现,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
(2)咳嗽、咳痰、咯血:咳嗽在早期即可发生,常发生在夜间,咳痰呈白色泡沫样,如发生急性肺水肿,则咳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
(3)低输出量症状:病人常感疲倦、乏力、头昏、失眠、嗜睡、烦躁等精神症状。
2.右心衰竭 常有的症状为上腹胀满,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少尿、夜尿和肝区胀痛等。
3.全心衰竭 早期常是一侧性的,多见于左心功能不全,而后发展为右心功能不全,而同时表现为左心及右心衰竭的临床症状。
【常见治疗方法】
1.病因治疗
(1)基本病因的治疗:所有心力衰竭病人都应对导致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进行评价,有针对性的治疗病因。
(2)消除诱因:积极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控制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
2.减轻心脏负荷
(1)休息:控制体力活动,避免精神刺激,降低心脏负荷,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
(2)控制钠盐摄入:轻症5g/d以下,重症1g/d以下。
(3)利尿药的应用:利尿药的使用通常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至尿量增加。常用的利尿药有,噻嗪类利尿药、保钾利尿药等。
(4)血管扩张药的应用:小静脉扩张药和小动脉扩张药。
3.增加心排血量
(1)洋地黄类药物:地高辛、毛花苷C(西地兰)。
(2)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①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药,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②磷酸二酯酶抑制药,如米力农。
4.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相关药物的应用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应用原则是从很小剂量起始,逐渐递增,直至达到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应终身使用。
(2)抗醛固酮制剂的应用。
(3)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ARB):可用于不能耐受ACEI不良反应的心力衰竭病人。氯沙坦(50mg)、缬沙坦(80mg)、依贝沙坦(150mg),1/d。
5.β受体阻滞药的应用 具有负性肌力作用,临床上应用应十分慎重,待心力衰竭情况稳定后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适量维持。
二、家庭应急处理
1.体位 当发生急性心力衰竭时,立即让病人半坐位或端坐位,双腿下垂,松解病人衣领,以利呼吸。
2.吸氧 若家中有吸氧条件,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6~8L/min。
3.口服呋塞米、硝酸甘油等药物 为抢救赢得时间。
4.及时与医生联系 待病情稍缓解后,立即将病人送往医院继续治疗。
三、家庭护理
(一)常见的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1.气体交换受损 与过度体力劳累或情绪波动有关。
2.体液过多 与摄入钠盐过多、输入钠盐过多、液体输入过多过快有关。
3.活动无耐力 与环境过冷、过热、湿度过大有关。
4.潜在并发症——洋地黄中毒 与洋地黄类药物用量不足或过量有关。
(二)解决护理问题的措施
1.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维持适当的温度与湿度。一般病人可取平卧位,对严重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应采取半卧位或端坐位。
2.根据心功能分级情况确定病人的休息方式
(1)心功能Ⅰ级(即代偿期):可不限制日常活动,但应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
(2)心功能Ⅱ级:可不限制日常活动,但应增加休息。
(3)心功能Ⅲ级:应限制日常活动,以卧床休息为主。
(4)心功能Ⅳ级:应绝对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3.限制钠盐的摄入。一般轻度心力衰竭的病人,摄入的食盐<5g/d;中度心力衰竭者摄入的食盐<2.5g/d,重度心力衰竭者摄入的食盐<1g/d。
4.心理护理。精神应激在心力衰竭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有时甚至诱发肺水肿。因此,保持情绪稳定极为重要。家属要关心体贴病人,生活上给病人必要的帮助,并提供适合病人休息的环境,帮助病人减轻焦虑,避免紧张及过度兴奋。病人要正确对待疾病,树立信心,积极治疗。发生急性心力衰竭时,病人常烦躁不安、大汗淋漓、有濒死恐惧感。此时,家属应守候在病人身边,安慰病人,鼓励病人做缓慢的深呼吸,尽快稳定病人情绪,使病情得以缓解。
5.服用洋地黄制剂如出现恶心、纳差、黄绿视时应考虑有药物中毒的危险,及时到医院就诊。
(三)预防发生护理问题的措施
1.活动
(1)日常活动量以不引起疲乏、呼吸困难、胸闷为宜。
(2)避免久留于过冷、过热或可增加心脏负担的环境中。
(3)适当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做体操。
(4)生活方式要健康,保持心情愉快,经常参加娱乐活动。
(5)防感冒受凉,可每周居室用食醋熏蒸1次。
2.饮食
(1)严格遵循低盐饮食的饮食原则,每日摄入食品含钠量不超过5g。
(2)避免进食过饱和饮水过多。
(3)多食水果、蔬菜等粗纤维饮食,促进肠蠕动。
3.服药
(1)遵医嘱按时服药。
(2)服用地高辛前,应数脉搏1min,若低于60/min,应暂停服药并及时就医。
(3)利尿类药物最好白天服,以免影响睡眠,服用时要注意每日尿量变化和钾盐补充。多食含钾丰富的食物,如广柑汁。
(4)在冬季或流感流行期,要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感染。
(5)如服药治疗期间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或黄视、绿视、精神错乱、脉搏低于60/min,提示洋地黄中毒,应及时就诊。
四、家庭药箱
(一)家庭常用药物
1.强心药 强心苷类、强心双吡啶类及拟交感胺类。
2.血管扩张药 ACEI、β受体阻滞药、钙拮抗药、硝普钠、硝酸甘油等。
3.利尿药 氢氯噻嗪、呋塞米等。
(二)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1.强心药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1)作用:①正性肌力作用,加强心肌收缩性;②负性频率作用;③对血流动力学和心肌耗氧量的影响,对心力衰竭的病人,强心苷增强心肌收缩性,从而增强心排血量,还能降低心肌耗氧量;④心脏电生理作用,一是增加迷走神经活性,加速K+外流,增加最大舒张电位,而降低窦房结的活性。二是治疗浓度对心房的兴奋性和传导速度无明显增加,但可缩短有效不应期。三是减慢房室结传导,延长其有效不应期,导致房室结隐匿性传导增加,构成这类药物减慢心房纤颤或心房扑动病人的心室率,防止房室性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药理基础。四是提高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缩短浦肯野纤维的有效不应期。
(2)不良反应:①心脏毒性,表现为各种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其中室性期前收缩为多见、早见,其次是房室传导阻滞、房室结心动过速等;②胃肠道反应,为早发症状,可有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甚至腹痛;③神经系统症状,常见头痛、头昏、疲倦和嗜睡,亦可出现精神症状、视觉障碍。
2.利尿药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1)作用:能促进钠离子、水排泄,减少体液量,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消除或缓解静脉充血引发的肺水肿和外周水肿。
(2)不良反应:①噻嗪类利尿药可抑制尿酸的排泄,引起高尿酸血症,还可干扰糖及胆固醇代谢;②襻利尿药可引起低血钾;③电解质紊乱,特别是高血钾和低血钾。
3.血管扩张药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1)作用:通过对外周血管的选择性扩张作用,分别降低心脏的射血阻力(后负荷)和左心室舒张压(前负荷)或同时降低前、后负荷,从而中断心力衰竭病理生理过程的恶性循环,有利于心脏功能的改善和心排血量的增加,进而消除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
(2)不良反应:低血压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三)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
1.强心药中毒救治
(1)停用强心苷及排钾利尿药。
(2)对快速性心律失常者,可静脉滴注钾盐,轻者可口服钾盐,同时注意监测血钾浓度,若血钾过高应及时停止补钾。
(3)室速、室颤可用利多卡因;对于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伴传导阻滞可用苯妥英钠。
(4)危及生命的中毒者,用地高辛抗体Fab片做静脉注射。
(5)血液透析治疗。
2.利尿药不良反应的处理 应用利尿药病人尿量多时,应防止发生低血钾,多进食含钾高的食物,如大枣、橘子、香蕉、韭菜等。当病人出现嗜睡、肌肉无力、腹胀、恶心等症状时,提示有低血钾的可能,应立即去医院检查,并遵医嘱服用补钾药物。
3.血管扩张药不良反应的处理 血管扩张药均易引起血压骤降甚至休克,在服用此类药物时,应密切观察血压及心率,尤其静脉用药时输液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发生低血压。若病人血压下降超过原有血压的20%或心率增加20/min时,应及时停药,并与医生联系。在用药期间,病人起床或变换体位时,动作宜缓慢,以防直立性低血压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