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染性心内膜炎抗生素治疗原则

感染性心内膜炎抗生素治疗原则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其发病情况和病程可分为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常继发于感染性病灶,因此,可有急性感染或近期外科手术、外伤或器械介入性治疗等病史。2.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大多数病人起病缓慢,只有非特异性隐匿症状,如全身不适、疲倦、低热及体重减轻等,发热最常见,热型多变,大多在37.5~39℃,也可高达40℃以上,午后和晚上较高,伴寒战和盗汗。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因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按其发病情况和病程可分为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疾病相关知识介绍

【病因】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常继发于感染性病灶,因此,可有急性感染或近期外科手术、外伤或器械介入性治疗等病史。常发生于正常心脏,也可发生于原有器质性心脏病病人。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多数原先有心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脏病,前者多为风湿性心脏病,也可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瓣膜脱垂、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等;后者以法洛四联症、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多见,其次为二叶式主动脉瓣。少数可以发生在正常心脏,部分还可能是静脉注射毒品的吸毒者,也可为静脉高营养疗法者。部分病人发病前可有呼吸道感染、拔牙、手术或介入性器械检查等病史。

【常见症状】

1.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起病往往突然,伴有高热、寒战、呼吸急促、全身毒血症症状明显,病程多急骤凶险,若葡萄球菌感染可并发肺脓肿、脑脓肿及其他迁移脓肿,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抽搐、偏瘫等。

2.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大多数病人起病缓慢,只有非特异性隐匿症状,如全身不适、疲倦、低热及体重减轻等,发热最常见,热型多变,大多在37.5~39℃,也可高达40℃以上,午后和晚上较高,伴寒战和盗汗。70%~90%的病人有进行性贫血,有时可达严重程度,病程长的病人常有头、胸、背、肌肉、关节等处疼痛。

【常见治疗方法】

1.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抗生素治疗:应及早采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联合用药。在选择抗生素时宜选用杀菌药或配以抑菌药,尽量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以便迅速达到有效的血液杀菌浓度。

(2)全身支持、对症治疗: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应注意改善全身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如可少量多次输新鲜血、血浆或人血白蛋白等。如出现并发症应及时正确处理。

(3)外科治疗。

2.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尽早使用抗生素治疗。

(2)手术治疗。

(3)全身支持对症治疗。

二、家庭应急处理

1.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突然发生偏瘫,意识障碍抽搐发作时,为防止脑部血流量减少,应让病人取平卧位,头部不宜抬高,且偏向一侧,禁用冰袋及冷敷头部,以免加重病情。

2.有躁动,神志不清者要有家人陪护,以防跌伤、自伤。

3.注意及时与医院联系并送医院继续治疗。

三、家庭护理

(一)常见的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3.感知改变。

4.焦虑。

(二)解决护理问题的措施

1.急性者绝对卧床休息,并给予舒适的卧位。由于长期发热,体力消耗较大。因此家属在生活上应给予必要的照顾,鼓励病人卧床休息,满足病人需要。症状减轻或病情好转时,要避免劳累,不宜重体力活动及剧烈运动,以防赘生物脱落而发生意外。

2.摄取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多食蔬菜与水果;高热时,给半流食或流食,多饮水,多食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鸡、鱼、豆制品等。注意改变烹饪方法,适合病人口味及爱好,以增加病人食欲。发生心力衰竭时限制钠盐摄入。

(三)预防发生护理问题的措施

1.病人应注意休息和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呼吸道感染,及时处理隐匿病灶。

2.有心脏瓣膜病或心血管畸形的病人应注意口腔卫生,施行口腔手术、心导管检查前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性治疗。胃肠、生殖系统检查时也应给予合适的抗生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