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发展简史

人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发展简史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祖国医学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应属中医“痹证”中的“骨痹、肾痹”范畴。其中有关“骨痹、肾痹”的论述,与现代医学之强直性脊柱炎有颇多相似之处,可看作是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认识的先驱。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累及中轴关节和肌腱韧带骨附着点的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以炎性腰痛、外周关节炎、肌腱端炎等关节症状和前葡萄膜炎、虹膜炎、心血管、肺部等内脏表现以及骨质疏松等关节外症状为特点。主要累及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四肢关节,表现为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韧带、椎间盘的钙化,椎间关节和四肢关节滑膜增生并最终发展为骨性强直。因其类风湿因子(RF)阴性,故归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疾病。其中,以骶髂关节、脊柱及四肢关节炎症为主要病变者称原发性强直性脊柱炎,而伴有银屑病、炎症性肠病、Reiter综合征等其他脊柱关节病则称继发性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个古老的疾病,但人类却是在近20~30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才对AS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词ankylosing spondylitis源自希腊ankylos和spondylos,前者意为弯曲或驼背,后者为脊柱或椎体。1912年Raymond在几千年古埃及木乃伊和雕刻的骨骼中发现了令人信服的强直性脊柱炎的证据。Bourke等研究从公元前2900年到公元200年,对这3000年间的埃及标本进行X线研究发现有强直性脊柱炎的证据。1691年爱尔兰医生Connor最早描述了AS,特异的尸体骨标本为髂骨与骶骨、下位15脊椎骨与肋骨化成一块。其后,1893年Becheter首次报道本病,随后19世纪后叶Strumpell和Marie等相继详细报道了其临床表现,因而历史上曾用他们三人的名字命名如竹节脊椎、Becheter病、Marie-Strumpell病等名称。1906年AS脊柱的X线改变首次被报道,20世纪30年代WalterKreb报告了本病特征性的骶髂关节炎的改变,1949年West报道了它的家族发病倾向。过去由于对本病的认识不充分,曾有许多命名如变形性脊柱炎、关节强直性脊柱炎、畸形性脊柱炎、萎缩性脊柱炎以及类风湿关节中枢型、类风湿脊柱炎等,特别是后二者易与类风湿疾病相混淆。由Buckley与Forestier倡导,在1963年美国国际抗风湿病联盟上将类风湿脊柱炎改为强直性脊柱炎,并且肯定命名为强直性脊柱炎,以明确类风湿关节炎与强直性脊柱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随着医学的发展及对该疾病认识的深入,1973年英国的Brewerton和美国的Schlosstein分别突破性地发现了与本病高度相关的HLA-B27组织相容性抗原。1982年《希氏内科学》中说明了此病与类风湿关节炎不是一种族病,同年我国第一次在风湿病会议上采用这一国际上的统一命名。

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祖国医学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应属中医“痹证”中的“骨痹、肾痹”范畴。古人称之为“竹节风”“龟背风”“历节病”“骨痹”“筋痹”“腰尻痛”“腰痹”“背偻”等。《黄帝内经》中对痹病的概念、病机、病位、症状及鉴别、预后等均有较详尽的记载,是后世医家论痹、治痹之渊源。其中有关“骨痹、肾痹”的论述,与现代医学之强直性脊柱炎有颇多相似之处,可看作是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认识的先驱。汉隋唐时期亦有不少论述“骨痹、肾痹”的医学书籍如《金匮要略》、《中藏经》、《诸病源候论》等。到宋金元时期,许多方书中记载了大量的治疗“骨痹、肾痹”的精辟论述。明清及现代中医学家更有大量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论述。20世纪80年代焦树德教授提出本病应该属于“大瘘”之类的命名。

总之,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分子遗传学、免疫学、中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医学家将进一步揭示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人类必将最终攻克这一古老的疾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