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糖皮质激素能使淋巴细胞减少吗

糖皮质激素能使淋巴细胞减少吗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是指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及性激素。目前认为,糖皮质激素也可与mRNA和蛋白质结合,从不同的环节调节细胞的代谢。皮质激素仅使淋巴细胞转移到血液外组织中,而不是破坏淋巴细胞。肾上腺皮质激素也不能影响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程,而长期使用弊大于利,故不作常规使用,尤其不宜大、中剂量长期使用。皮质激素长期使用的毒副作用已众所周知,但如剂量小于每日7.5mg,其不良反应一般不大。

肾上腺皮质激素(以下简称“皮质激素”)主要是指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及性激素。它们在化学结构上基本类似,即均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甾核,甾核上某些结构基团位置的变化,对皮质激素的影响很大,在甾核结构上C17有-OH、C11有=O或-OH即称为糖皮质激素。C3上的酮基和C17上的二碳侧链是保持生理活性的基本基团。1、2间双链C11有=O及C1上有-OH,称为泼尼松;1、2间双链C11上有-OH及C17上有-OH,称为氢化可的松;1、2间双链C11上有-OH及C17上有-OH,称为泼尼松龙。

糖皮质激素主要通过与其受体结合,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信号传递过程,最终发挥其分子、细胞和整体水平的生物学作用。生理学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进入细胞浆后,与甾体类激素受体结合,即被转移入细胞核内,与细胞的基因组DNA结合而调节一系列基因的转录和表达。目前认为,糖皮质激素也可与mRNA和蛋白质结合,从不同的环节调节细胞的代谢。在细胞水平,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也十分广泛。对淋巴细胞的作用:给药后4~6h循环中淋巴细胞减少,而且T淋巴细胞减少比B淋巴细胞减少更为显著;抑制淋巴细胞对抗原的增生反应,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对单核巨噬细胞的作用:给药后4~6h循环中单核细胞减少;降低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效应。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使循环中中性粒细胞增多,加速其从骨髓中释放及阻止其在炎症部位的聚集;稳定中性粒细胞的溶酶体膜。对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由于重新分布而使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对内皮细胞的作用:抑制花生四烯酸产物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等和白细胞介素-1的分泌。其药理作用归纳起来,糖皮质激素具有以下两点药理作用,首先为抗炎症作用,主要机制有:①稳定溶酶体膜;②增加肥大细胞颗粒稳定性;③收缩血管,改变血液对儿苯酚胺敏感性,减少渗出;④抑制白细胞与巨噬细胞移动。其次是免疫抑制作用,动物实验证实糖皮质激素对淋巴细胞有破坏作用,也能抑制淋巴细胞转化成浆细胞,使抗体生成减少,但以上结果在人体中未得到证实。皮质激素仅使淋巴细胞转移到血液外组织中,而不是破坏淋巴细胞。在对关节炎的治疗中正是由于上述药理作用而取得治疗效果的。

肾上腺皮质激素也不能影响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程,而长期使用弊大于利,故不作常规使用,尤其不宜大、中剂量长期使用。使用指征是:①对非甾体类抗炎药过敏,或非甾体类抗炎药不能控制症状者,可代之以小剂量(相当于泼尼松每日10mg以下)皮质激素治疗;②个别对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抵抗的严重外周关节炎,可用皮质激素关节内注射或全身用药;③症状严重,非甾体类抗炎药或小剂量激素不能控制者,可用较大剂量,如泼尼松(强的松)每日20~30mg,待症状控制,慢作用药发挥作用以后,逐渐减量直至停用;④合并关节外损害如急性虹膜炎、肺受累者需用皮质激素治疗;⑤皮质激素常规治疗为每日早晨顿服,如夜间痛严重而非甾体类抗炎药无效者,可睡前服用泼尼松5mg,对减轻夜间痛和晨僵有效;⑥有人报告对病情进展急剧病例用甲泼尼龙“冲击疗法”,即甲泼尼龙(甲泼尼松龙)每日1g静滴,连续3d。

皮质激素长期使用的毒副作用已众所周知,但如剂量小于每日7.5mg,其不良反应一般不大。然而敏感者即使小剂量也可引起库欣综合征。另外,激素的某些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等与用药总量有关。故长期使用应密切随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