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本病的真正病因不十分清楚,所以到目前为止西医尚缺乏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学对此病早有认识,属“骨痹”“痹”范畴,并在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主要方法为辨证分型中药内服,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一)辨证分型内治法
1.肾督阳虚、寒湿瘀阻型
【症状】 腰骶、脊背疼痛,或痛连颈项、背冷恶寒、肢节游走性疼痛、酸楚重着,或晨起腰骶、项背僵痛、或僵硬弯曲、活动不利、得温痛减,舌苔薄或白、脉沉弦或细迟。
【治则】 补肾强督、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方药】 温肾逐瘀汤加味(经验方)
制附子9g,肉桂9g,鹿角霜10g,淫羊藿10g,补骨脂10g,骨碎补10g,露蜂房10g,制川乌、制草乌各8g,桂枝12g,生、熟地黄各10g,制蜈蚣3g,牛膝15g,防风10g,炙甘草10g,伸筋草30g,白僵蚕12g,干姜6~9g。
【加减】 脊背疼痛甚者加羌活;腰痛明显者,加桑寄生30g;肩背发僵者加片姜黄10g;有化热者减草乌为3g;病程久者,加活血药,如泽兰15g,或七厘散0.6g内服,2/d。
焦树德教授认为此证病人肾气不足累及督脉。督脉与足太阳经在风门交会,辅助太阳经起卫外作用。督脉通,卫阳振,腠理致密,邪不能犯。当肾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郁而不化,影响督脉致气血凝滞,经脉痹阻,故发为腰背疼。临床上除太阳经症状外,还有项背挛急,为冷为痛等督脉受累的特征。正如《黄帝内经》所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阶段,以肾虚为本,寒盛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寒邪入肾,内犯于督,故以补肾强督、祛寒、反湿通络之法。
2.肾督两虚,筋骨失荣型
【症状】 腰背疼痛,腰骶及项背强直畸形,活动功能障碍,胸廓不张、低热形羸,腰膝酸软、头晕目糊、耳鸣耳聋、畏寒肢冷、阳痿、面色苍白、舌质略红、少苔或薄白、脉沉细数迟脉弱。
【治则】 滋补肝肾、壮骨荣筋。
【方药】 六味地黄汤加减(《小儿药证直诀》)
生地黄、熟地黄各12g,山药、山茱萸各9g,龟板15g,枸杞子10g,肉苁蓉10g,紫河车15g,鸡血藤30g,地龙10g,桂枝9g,全蝎6g(研末冲服),甘草10g。
【加减】 若化热重者加大生地用量,另加丹皮、忍冬藤、秦艽;湿重者加防己、生薏米、茯苓;湿热均重者,去熟地、山萸肉,加黄柏、苍术、知母各12g;痰瘀互结者加半夏、南星、丹参。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程长,病变逐渐发展,气血耗伤严重,脏腑功能受到明显影响,特别是肝肾功能损伤严重。督脉属肾,为阳脉之海,肾主骨,肾虚则精少、髓空、骨失荣养,肾督气虚,日久阳损及阴,气血凝滞而骨痹难除。肝肾不足,阴虚火旺,久致痰瘀胶结则尪羸不化。正虚邪恋,当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
3.督脉邪壅、久郁化热型
【症状】 背脊钝痛,腰、尻、髋部酸着重滞,甚或掣痛欲裂,脊柱强直、畸形,活动严重障碍,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或低热、口干、肌肉触之热感、肢体喜放被外,不久又怕冷,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厚而腻,脉象滑数或弦滑数。
【治则】 益肾壮督、清热活络。
【方药】 补肾清热治尪汤加减(经验方)
生地黄、川断各15g,地骨皮12g,骨碎补18g,秦艽20g,赤芍12g,知母12g,炒黄柏12g,忍冬藤18g,威灵仙15g,羌活、独活各9g,地鳖虫9g,蚕砂10g,络石藤30g,透骨草20g,红花10g,制乳没6g。
【加减】 腰痛明显者加杜仲、桑寄生;脊柱僵直、弯曲变形者加白僵蚕、全狗脊、鹿角霜;湿热重者加生薏米,另加大炒黄柏用量9g。
此为本虚标实,标邪郁久化热或服温肾阳药后,阳气骤旺、邪气从阳化热之证。故宜暂投补肾清热之法,待标热得清后,再逐渐转为补肾强督、祛寒活络之法。
(二)强直性脊柱炎的中成药治疗
1.正清风痛宁 正清风痛宁是以青风藤的提取物青藤碱为主要成分的新药。青风藤是防己科植物青藤及毛青藤的干燥藤苓。青藤别名青风藤、大青木香(贵州)、追骨散(云南)、防己(河南)、土藤(四川)、追骨风(陕西);毛青藤别名毛风龙。近代研究药理学指出,青风藤能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青风藤中含有多种生物碱(青藤碱、青风藤碱、乙基青藤碱、双青藤碱、四氢小碱、青藤防己碱),其镇痛抗炎有效成分为青藤碱。而成药正清风痛宁正是其镇痛抗炎的有效生物碱,其是20世纪90年代成功的中药单体,提取物也是药品市场中有特色、疗效可靠的中成药。现已广泛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小,对生殖系统无影响,是很有前途的、疗效可靠的中成药。临床研究发现可使患者低下的细胞免疫升高,异常升高的免疫球蛋白下降,具有明显的兴奋细胞免疫和减弱体液免疫反应的作用,这种作用与糖皮质激素的作用相同。
【用法】 20~40mg/次,3/d,饭后服,3d后改为60mg/次,3/d加NSAIDs,起效需6~11d,有效率82%~86%,且活动期明显优于非活动期。关节腔抽液后注射50~100mg,本品见关节肿痛明显缓解,作用持续13~30d,ESR、CRP可降低。
【注意事项】 因刺激组胺释放致有皮疹、瘙痒、潮红、出汗,持续用药组胺释放减少,不良反应消失。
2.伸筋活络丸 河南安阳市明善堂制药厂出品,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治疗风湿类疾病至今,1998年被国家卫生部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方中有马钱子(制)、川乌(制)、草乌、当归、木瓜、全虫、透骨草、川断、杜仲等。方中马钱子、全蝎可舒通筋脉、活络止痛;川乌、草乌、透骨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当归、木瓜、川牛膝舒筋通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促进气血运行,使筋骨肌肉、四肢百骸得以濡养;风湿症日久兼肝肾虚损、气血不足,以续断、杜仲调补肝肾、强筋壮骨、补益气血、调和营卫,从而达到伸筋活络、祛风散寒除湿、强筋健骨的作用。故该药对风湿类疾病、强直性脊柱炎等疗效显著,多年来已在全国广泛应用,只是尚无国际公认大样本随机对照实验结果。
【用法】 成人男子1次2~3g,女子1次1~2g,1/d,晚饭后服用,服药后应卧床休息6~8h。老弱酌减,小儿慎用,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 本品含剧毒药,应从小剂量服起,按量服用,且勿过量。忌食生冷及荞麦。严重高血压、气管炎患者慎用。孕妇忌用。
3.雷公藤片 雷公藤是卫茅科雷公藤属的一种植物,又名黄藤、断肠草等,是我国常用的祛虫药之一,也用于治疗关节炎、跌打损伤及皮肤病等。湖北省洪湖县人民医院周承明,自1994年开始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雷公藤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舒筋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止痒的功能。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雷公藤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作用,能抑制纤维细胞和肉芽组织的形成;并具有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的作用,既能影响体液免疫,又作用于细胞免疫;研究还发现雷公藤有抗肿瘤作用,其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对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用法】 雷公藤的生物活性成分很多,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以下几种剂型:①上海产雷公藤浸膏片:服法是3/d,每次3~4片,每片相当于生药4.5g。②湖北产雷公藤片(醋酸乙酯提取物):服法是3/d,每次2片,每片含醋酸乙酯提取物20mg。③江苏产雷公藤总苷片:服法是3/d,每次1~2片,每片含提取物10mg。
【注意事项】 由于雷公藤的不良反应较多,而且治疗剂量与产生不良反应的剂量很相近,因此在使用各种雷公藤制剂时,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或按医嘱进行。使用雷公藤时忌与茶同服,忌与细胞毒药物联合用药。有以下情况者,应视为禁忌证:①心、肝、肾有器质性损害、功能异常等;②有严重心律失常;③严重贫血(Hb<80g/L、白细胞<4×109/L、血小板低于正常;④胃、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⑥过敏体质;⑦感染性疾患未愈;⑧其他难以耐受治疗可能发生严重毒副反应的患者。
4.腰痛宁胶囊 此胶囊是河北郭晓庄教授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而成,由马钱子、土鳖虫、乳香、没药、全蝎、牛膝、麻黄、苍术等中药组成,具有除风湿、温经通络的作用,能较快地消除炎症,改善组织代谢。
【用法】 每次3~4粒,病情较剧者,可用至6粒。1/d,于晚临睡前0.5~1h以特制药饮兑适量白开水送服,也可以用市售黄酒30~50ml兑适量白开水送服。30d为1疗程,可连续服用2~3个疗程,每疗程间可以停服2~3d。用药初期,少数患者可出现皮疹,一般不需停药,2~3周后逐渐消退。
【注意事项】 孕妇及小儿忌服,严重心、肝、肾疾患者慎用。
5.益肾蠲痹丸 该药是江苏省南通市全国名老中医、著名虫类药学专家朱良春主任医师积50年治疗痹证的临床经验方。主要由地黄、当归、淫羊藿、骨碎补、全蝎、蜈蚣、蜂房等20余味药物组成,具有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的作用,由于该方的药物配伍既侧重攻补,又兼顾病情之寒热,故对痹证见关节疼痛、肿大,屈伸不利,或僵硬畸形,肌肉疼痛瘦削,腰膝微酸软者,不论寒热虚实均可用。并经药效学证明,该药具有抗炎、镇痛功能,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明显的促进和调节作用,并能减轻滑膜组织炎症,减少纤维沉着,修复软骨细胞的功能。
【用法】 每次口服药丸8g,3/d,饭后服。对一些病程长、病情重,并曾服用多种抗风湿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加量至每次12g,待症状减轻后再改服常规剂量。
【注意事项】 本药中含有虫类药,故一般在饭后服用,不宜空腹服用。个别患者可出现异体蛋白质过敏现象,如皮肤瘙痒、丘疹等。孕妇禁服。妇女经期行经量过多时,也应暂停服用数日。
6.顽痹冲剂 该药为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痹病专业委员会协定处方,主要由生、熟地黄、附子、淫羊藿、独活、桂枝、防风、蜈蚣、知母、皂角、白芍、羊胫骨、红花、威灵仙、伸筋草、补骨脂等组成,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的功能。临床上用于治疗辨证为肝肾两虚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表现为关节肌肉肿痛、重着、麻木,甚者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利,进而出现关节强直,筋缩肉卷,肌肉瘦削,足跛不行,胫曲不伸,脊以代头,尻以代踵,肢体萎襞,腰膝酸软,畏寒喜暖,手足不温,舌淡苔白滑,脉滑细。
【用法】 冲剂,每袋10g装,每次服10~20g,2/d,用开水冲化口服。儿童用量酌减,或遵医嘱服用。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感冒时停服。
7.追风透骨丸 本品为红褐色的水蜜丸,由制川乌、白芷、制草乌、香附(制)、甘草、白术、没药(制)、麻黄、川芎、乳香(制)等组成,方中麻黄含左旋麻黄碱等生物碱(含量为0.3%),具有发汗解热、强心等作用;川芎含川芎嗪与挥发油,具有镇静、利尿、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秦艽含秦艽(甲、乙)素,具有抗炎消肿、镇痛的作用;川乌含乌头碱,具有消炎镇痛的作用;甘草含甘草酸、甘草次酸,具有皮质激素样作用——消炎、抗过敏的作用。全方主要具有解热、消炎、镇痛等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辨证为风寒湿证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用法】 ①丸剂:口服,每次6g,2/d。②片剂:口服,每次4片,2/d。
【注意事项】 不宜久服,属热痹者及孕妇忌服。
由于强直性脊柱炎病程较长,为了便于服用,可酌情选用下列中成药内服。
①尪痹冲剂,每袋10g,每次1袋,3/d。
②益肾蠲痹丸,每次8g,3/d,饭后服。
③益肾通督丸,每次4片,3/d饭后服。
(三)中医外治法
用于治疗AS的方法多种多样,且各有长处,对缓解疼痛、活动不灵有效。
1.药敷法
(1)乌桂散(经验方)
制川乌、制草乌各6g,桂枝9g,细辛5g,山茱萸9g,干姜9g,公丁香9g,藿香12g,白芷12g,麝香0.3g。
上述各药共研粗末,用醋拌湿,敷于脐部,每次6~10g,根据情况2~3d更换一次。适用于背部僵硬、疼痛剧烈、活动困难者。有祛风寒、通络止痛之功效。
(2)温经通络膏(《中医伤科学讲义》)
乳香、没药、麻药、马钱子各250g。
上药共为研末,饴糖调敷背部痛处,适用于寒湿伤筋,胸椎骨节酸困疼痛、筋脉屈伸不利者。
(3)丁桂散(经验方)
丁香、肉桂各等份,共为细末,加入膏贴内,或药膏内,烘热后外敷或贴于背部痛处。能祛风散寒、温经通络。适于背痛有风寒之邪者。
2.搽擦法 搽擦剂中目前有许多的中成药,对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疗效。若配合按摩后使用效果更佳。常用的有骨质宁擦剂、正红花油、万花油等中成药。
3.热熨法
(1)坎离砂(中成药)
本方适用于背部因风寒之邪侵袭,疼痛不止者。
(2)药袋热敷(经验方)
山柰、羌活、独活、川芎、白芷、徐长卿、青木香、苏木、桂枝、当归、制乳香、制没药、细辛各等份,冰片少许。
上药共研末,与淘洗干净的细砂2份拌匀,装入布袋内,留置0.5~1h,1/d,10d为1个疗程。具有温经散寒、祛瘀止痛之效。
(四)推拿疗法
1.一般推拿手法及操作
(1)患者俯卧,上胸部及大腿前分别垫上2~3个枕头,使前胸和腹部悬空,两手臂屈肘置于头前,医者站立旁边。先以法施于背两侧膀胱经,自大杼向下直至秩边,往返3~5遍;继后仍以法作用于督脉,从大椎向下至长强,往返3~5遍;在运用法的同时,逐渐配合脊柱的按压3~5次,在按压时嘱患者呼气放松;继以法施治患者两侧骶髂关节约10min,在法的同时,可酌情配合髋关节的外展与后伸被动运动;再以法自臀部向下沿大腿后侧、腘窝,至小腿后侧,往返3~5遍;然后以按揉法,按揉骶髂关节、腘窝及腰背两侧骶棘肌;用指按法按压脊柱两侧膀胱经及臀部秩边、环跳、居髎等穴。
(2)患者仰卧,医者站于旁。先以法施于髋关节前外侧,并酌情配合髋关节的外展、外旋被动运动;继以法由大腿前面→膝关节→小腿外侧→足背,往返2次;用指按法按压髀关、伏兔、血海、梁丘、风市、膝眼、犊鼻、鹤顶、阳陵泉、足三里、昆仑、解溪等穴。
(3)患者坐位,将腰背暴露,上身前俯,医者站于旁,用肘压法施于脊椎两旁,再直擦背部督脉及两侧膀胱经、横擦骶部,均以适热为度,可加用热敷。
(4)注意事项: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以早期治疗效果较好,采用推拿和配合中药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保护脊柱功能。对晚期发生畸形和脊柱僵硬,骨质疏松者,治疗时严防手法粗暴,以免发生骨折。
2.腰骶部强直性脊柱炎 推拿疗法、治疗原则、原理及操作手法、注意事项,基本同强直性骶髂关节炎,请参阅。
3.胸椎强直性脊柱炎 用轻柔的按揉,一指禅推法,法在胸椎部及其两侧治疗5min,使紧张的肌肉逐渐放松;用较重的按压,弹拨,法在胸椎部及其两侧治疗5min(手法要轻柔,沉稳而有力,按压,弹拨时需沿肌纤维行走的垂直方向施治);点按胸夹背穴3min后,用轻柔的按揉,拿捏,等手法施治于胸椎部及其两侧;最后用擦法,以适热为度,可涂适量的润滑油或配制药膏,通过药物的渗透加强疗效。推拿对于本病只能缓解症状,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在应用推拿手法时需注意以下几点:在做手法操作时要柔和沉稳,切勿用力过猛过重,以免造成骨折等医源性疾病;休息是最基本的,以睡平板床为优选,用枕需控制。理疗,体疗也可选用,和推拿一样均能较好缓解症状。
(五)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根据AS的不同阶段,其经络辨证,治疗原则,取穴也有一定的差异,分述如下。
1.强直性骶髂关节炎 针灸治疗可控制症状,减轻痛苦,缓解病情,是中医综合治疗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本病是强直性脊柱炎,亦是腰骶部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变早期,此时的病机可为实多虚少,因此在针刺手法上,应根据辨证掌握补泻手法的尺度,邪重时,当以泻法为主。这是针灸治疗取得疗效的重要一环。
针灸治疗本病,多从足太阳经和督脉取穴论治,还应重视足少阴经腧穴的选用。既要注意近部取穴,更应重视整体治疗。当以补肾强腰,调和气血,舒筋活络为法。
(1)毫针
【取穴】
主穴:肾俞,命门,大杼,腰阳关,关之俞,次髎,太溪,小肠俞,委中。
配穴:气海俞,上髎,后溪,足三里,膈俞。
【手法】 每次选3~5穴,每日针治1次。肾俞,命门,太溪,足三里用补法,其余穴位用中等刺激。肾俞直刺并微斜向椎体,深1~1.5寸;关之俞直刺0.8~1寸,使腰骶部及下腰有酸胀麻感;次髎穴,直刺1~1.5寸,使骶,下肢有酸胀感。
(2)梅花针
【取穴】 阿是穴周围,腰骶部膀胱经线。
【手法】 轻叩,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宜,叩后可拔火罐。
(3)耳针
【取穴】 腰椎,骶椎,肾,内分泌,肾上腺。
【手法】 每次选2~3穴,用中强刺激捻转数秒钟后,留针20~30min。留针期间,每隔10min捻转1次,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
(4)腕踝针
【取穴】 下6
【手法】 取双侧穴,针体与皮肤呈30°,快速进针,针体应在皮下浅表层,针尖朝上,针深一般为1.4寸。一般无针感,不提插,不捻转,留针30min,隔日一次,10次为1个疗程。
(5)灸法
【取穴】 同毫针。
【手法】 常用艾条灸,艾炷灸,温灸器灸。每次选3~5穴。灸10~20min或5~7壮,每日一次,10d为1疗程,间隔2~3d行第2疗程。但应注意孕妇腰骶部不宜施灸。
2.腰骶部强直性脊柱炎 针灸治疗腰骶部强直性脊柱炎,对控制症状,减轻痛苦,缓解病情有一定意义。但单纯针灸治疗,往往难以痊愈,需配合其他疗法。其经络辨证,治疗原则,取穴等基本与强直性骶髂关节炎相同,请参阅。
3.胸椎强直性脊柱炎 针灸治疗胸椎强直性脊柱炎,属一种辅助疗法,只能缓解临床症状,常需配合其他治疗方法。
本病多与督脉和足太阳经关系密切,并与足少阴经有关。病变过程中,还会影响其他经脉。当以补肾益精,调气和血,舒筋通络为法。
(1)毫针
【取穴】
主穴:大杼,膈俞,肾俞,人中,后溪。
配穴:胸夹背穴,大椎,身柱,太溪,足三里。
【手法】 每次选3~5穴。每日或隔日针治1次。胸夹背穴和督脉穴以得气为度,其余穴位均用补法。大杼和膈俞穴,针尖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肾俞穴直刺并微斜向椎体,深1~1.5寸。
(2)梅花针
【取穴】 胸部督脉线,胸夹背穴。
【手法】 每次选2~3穴。用中等刺激,留针20~30min。留针期间,每隔10min捻转1次,隔日治疗1次。
(3)腕踝针
【取穴】 上6
【方法】 取双侧穴,针体与皮肤成30°,快速进针,针体应在皮下浅表层,针尖朝上,针深一般为1.4寸。一般无针感,不提插,不捻转,留针30min,隔日一次,10次为1个疗程。
(4)灸法
【取穴】 肾俞,大椎,大杼,膈俞,阿是穴。
【方法】 常用艾条灸,艾炷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等。每次灸10~20min,每日一次,10d为1疗程,间隔2~3d行第2疗程。
(六)治疗进展
下面我们把近十年来有关中医治疗本病所取得的各方面成果附录如下,供读者参考。
1.刘氏等治疗本病20例
(1)分为4型:①虚寒型,治以温补肾阳,佐以活血祛风止痛,予乌头桂枝汤加味;②阴虚型,治以滋补肾阴,佐以凉血活血,祛风止痛,予芍药甘草汤加味;③血瘀型,治以活血祛瘀,佐以温通祛风止痛,予活络效灵丹加味;④湿热型,治以健脾利湿清热,佐以祛风止痛,予四妙丸加味。服12~24剂。
(2)结果:疼痛明显减轻者6例,疼痛减轻者12例,无效2例。对有效者随访超过半年,复发1例。
2.聂氏治疗本病267例
(1)分为3型:①阳虚寒湿型,药用雷公藤,鹿角胶,附子,肉桂,淫羊藿,杜仲,狗脊,八戟天,川乌,草乌,桑枝,牛膝等;②阳虚血瘀型,药用雷公藤,鹿角胶,附子,肉桂,当归,川断,牛膝,桃仁,红花,骨碎补,鸡血藤,地龙,桑枝等;③阴虚湿热型,药用雷公藤,黄柏,知母,龟甲胶,山茱萸肉,薏苡仁,泽泻,木瓜,桑枝,牛膝,丹参,金樱子,鸡血藤等。
(2)结果:痊愈64例占23.97%,显效159例占59.55%,好转28例占10.49%,无效16例占5.99%,总有效率为94%。
3.李氏治疗本病36例
(1)分为3型:①风寒湿痹型,用乌头汤加减,制附片,制川乌,麻黄,桂枝,细辛,羌活,独活,炒苍术,生薏苡仁,生黄芪,当归,牛膝等;②肾督亏虚型,用独活寄生汤合青娥丸加减,独活,桑寄生,续断,狗脊,杜仲,鹿角胶,制附片,木瓜,淫羊藿,补骨脂,千年健,牛膝,地鳖虫,制胆南星等;③肝肾不足型,用知柏地黄丸加减,熟地,枸杞子,山茱萸,知母,黄柏,杜仲,龟板,山药,络石藤,寻骨风,鹿衔草,紫丹参,山甲片等。随症加减。日1剂,水煎服。加用雷公藤片2片(每片40mg),3/d,口服,配合风湿仪取穴治疗。30d为1疗程,治疗1~3个疗程。
(2)结果:显效好转22例,好转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2%。
4.周氏等用蚂蚁风湿灵治疗本病75例
(1)分为3型:①虚寒型用本冲剂[黑刺蚂蚁、三七、白花蛇、穿山甲(现用别物代)、淫羊藿、黄芪]和Ⅱ号胶囊(黑刺蚂蚁、蜈蚣、全蝎、川乌、草乌、细辛);②肾虚湿重型用冲剂和Ⅲ号胶囊[黑刺蚂蚁、蚤休、穿山甲(用别物代之)、穿山龙、薏苡仁、苍术];③肾虚湿热型用冲剂和Ⅳ号胶囊[黑刺蚂蚁,黄柏、知母、石膏、蚤休、穿山甲(用别物代之)],治疗后关节灼痛,低热等症减轻改用冲剂加Ⅲ号胶囊。各型用冲剂1包(10g),胶囊4粒,均3/d,饭后服。
(2)结果:经治6个月,临床治愈8例,显效24例,有效31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4%。
5.邱氏以自拟肾痹汤治疗本病30例
(1)本方含:生地黄30~60g,葛根20~30g,银花、土茯苓各30g,蒲公英20g,狗脊、赤白芍、王不留行各15g,红花10g。疼痛剧烈属热毒炽盛者加紫花地丁、板蓝根;属寒热错杂者加川椒,桂枝;兼发热者加石膏,丹皮;兼下肢浮肿或关节积液者加薏苡仁,车前草,并酌减生地黄用量;兼畏风汗多或平素易于感冒者加黄芪;对病情较重的病人均加服理气通络散(由香附、川芎、延胡索、黄柏、全蝎组成)。水煎分2次服用,每日一剂,连服6d,休息1d。一个月为1个疗程。
(2)结果:显效9例,有效2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
6.潘氏等以散痹汤治疗本病32例
(1)本方含:青风藤40g,生麻黄、桂枝、生姜各10g,制附子(先煎1小时)24g,生石膏18g,木通、甘草各6g。若寒盛重用附子,加细辛;热盛去制附子、桂枝,加知母、黄柏;风盛加蜈蚣、葛根;湿盛加薏苡仁、土茯苓;瘀血加土鳖虫、水蛭;痛盛加刘寄奴。日1剂,水煎服。
(2)结果:显效(症状消失且1年内未复发,X线示病变有改善或无发展,血沉恢复正常)16例,有效(症状减轻,受累部位活动范围增大,血沉加快)13例,无效3例。本方初效一般在26天左右,如无不良反应,宜守方候效。
7.娄氏等治疗本病53例
(1)药用熟地黄、首乌、淫羊藿、桑寄生、川断、丹参各20g,杜仲、地龙各15g,川芎,红花各12g,菝揳、狗脊各30g。舌红少苔脉数者加生地、玄参;遇冷加重者加制附片、桂枝;关节肿痛者加川牛膝、木瓜;肩及颈项部疼痛加威灵仙、羌活、葛根。日1剂,水煎服。1周为1疗程,疗程间隔1周,同时进行功能锻炼。
(2)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愈15例,显效29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2%。
8.王氏以自拟“强直舒”疗本病25例
(1)本方含:全蝎、蜈蚣、甘草各9g,桂枝、细辛各10g,当归、杜仲、仙茅、骨碎补、枸杞子、红花、防己、生川乌(先久煎)各12g,海风藤、秦艽、丹参各15g,青风藤20g,黄芪60g。日1剂,水煎服。10d为1疗程,一般需3~4个疗程。早期配以吲哚美辛、阿司匹林之类药物服用7~10d。
(2)结果:显效22例,好转3例。其中23例经随访3年病情稳定,2例随访1年半,因故未做最终随访。
9.冯氏等以雷公藤合剂治疗本病52例
(1)本病制法:用雷公藤250g,加水2 500ml,文火煎至1 000ml,过滤去渣后加白糖250g,搅拌溶化,冷却静止12h后加乙醇体积分数为50%~60%的(50度~60度)白酒1 000ml,过滤制成雷公藤酒,生药含量为12.5%;用当归、赤芍、川芎、白芍、熟地黄、川牛膝、枸杞子、杜仲、香附、羌活、木瓜、桂枝、草荜茇、寻骨风、车前子、丹参、茯苓各15g,土鳖、三七、红花、生草乌、生川乌、全蝎、蝉蜕、地龙各9g,乌梢蛇30g,蜈蚣8条,泡于乙醇体积分数为50%~60%的白酒(50度~60度白酒)4 000ml中,2个月后过滤制成风湿药酒。上述两酒按1∶1混合而成。每次15~25ml,每日3次,饭后服,1个月为1疗程。
(2)结果:显效26例占50%,好转25例占48.1%,无效1例占1.9%,总有效率98.1%。
10.武氏等以雷公藤82糖浆治疗本病
(1)本品含雷公藤全根(100ml含生药17g)、陈皮等。观察组140例,开始每日60ml,3~5d后增加至90ml,分3次饭后服。对照组23例,布洛芬每日1 200mg,分3次服。两组均20~30d为1疗程。
(2)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临床缓解(关节功能上升到1级,关节疼痛指数为0,关节肿胀消失,血沉、免疫球蛋白恢复正常)60.71%、4.35%,分别显效(功能到2级,指数为1,血沉降至40mm/h以下,免疫球蛋白显著改善)28.57%和17.39%,好转9.29%和39.13%,无效0.71%和39.13%。显效以上者分别为89.28%和21.74%,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止痛优良率分别为90.00%和26.10%,消肿优良率为78.57%和15.79%,改善关节优良率为82.70%和13.04%,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皮疹、头晕等不良反应者共21例占15%,明显低于国内报道,且无被迫停药者。本品有抑制精子生成的作用,但停药4个月后精子可以恢复正常。
11.田氏等以洋金花制剂治疗本病
(1)治疗组34例,用洋金花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相当于东莨菪碱0.5g)或口服酊剂(每10ml含生药相当于东莨菪碱0.5mg)。每晚睡前肌注或服酊剂1次,成人每次从0.5~1.0ml(酊剂量5~10ml)开始,以后每3~5d增加药量直至每天注射6~7ml(酊剂量55~60ml)为止,一般以3个月为1疗程。对照组20例,用西药治疗。
(2)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显效21例和7例,有效各10例,无效各3例。两组近期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远期复发率则对照组(占76.5%)明显高于治疗组(无复发),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一般于用药15~20min后出现口干、眼花等不良反应;有时在睡眠时无意识地起坐或下床活动,于次日明显减轻或消失,可事先应用地西泮或三溴合剂预防。
12.孙氏治愈强直性脊柱炎1例
(1)病情:男30岁,16年前因滑冰不慎坠入冰窟,此后自觉腰膝冷痛,经多方治疗少效,病情反复发作,逐渐加重。诊治时症见:腰脊颈项强直,不能转侧,疼痛较剧(每日靠哌替啶镇痛),神疲畏寒,舌黯红,苔白薄腻,脉弦紧。查血象白细胞计数12×109/L,3,血红蛋白100g/L,血沉45mm/h,抗链球菌溶血素“O”500U,类风湿因子阴性,HLA-B27阳性,脊椎X线支持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属寒湿顽痹。治宜逐寒除湿,活血通络。
(2)处方:制川乌30g,乌梅30g,麻黄、桂枝各10g,细辛5g,苍术、羌活、独活各15g,姜黄20g,伸筋草30g,黄花30g,白芍30g,炙甘草10g。日1剂,水煎300ml,分3次温服。3剂后病情无明显改善,只觉膝、腰部往外冒寒气,此乃寒湿深笃,药力不足,故上方中川乌、乌梅加至各40g,桂枝加至20g,又进3剂,症状大减,守方又服15剂,诸症悉除,腰、颈转动自如,上述化验均复正常。为了巩固疗效,改进益气养血、滋补肝肾之品,20d停药,随访3年未复发。
13.冯氏等以自制风湿灵治疗本病38例
(1)本品为蜜丸制剂,其药物成分为:人参(5%)、丹参(12%)、生地黄(36%)、附子(8%)、土元(8%)、枸杞子(8%)、菟丝子(8%)等组成。每丸重3g,每袋30丸。每次2~4丸,每日3次,饭后服。3个月为1疗程,2~3个疗程后详定疗效。
(2)结果:缓解10例,显效17例,好转9例,无效2例。
14.严氏等用抗风湿片治疗本病188例
(1)本品含:雷公藤72%,苍术5%,黄柏7%,茯苓、山药各8%。制成糖衣片,每片含生药0.25g。每次4片,每日3次饭后服,平均服药28周。对照组30例,用吲哚美辛每次25mg,每日3次口服,平均服药15.6周。
(2)结果:本组脊柱前屈、后伸、侧弯运动、胸廓扩张度、20m步行时间、指地试验及实验室检查IgG、IgM、IgA、C3、ESR和CRP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0.001)。显效以上者本组为53.72%,对照组20.0%。两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证明本品能较好控制炎症,改善临床症状,是治疗本病较理想的药物。
15.高氏治疗本病20例
(1)治疗方法①内治方:露蜂房10g,白芥子、穿山甲(代)、桂枝各6g,海藻、昆布、炒牛蒡子各9g,血蝎3g,生黄芪60g,当归、葛根各12g,枸杞子30g,每日1剂,30d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②外治法:川椒目、海藻、鸡血藤、制狗脊各30g,羌活、独活、制半夏、昆布、木瓜、桂枝各15g,制川乌、制草乌各5g,胆南星9g。上药纱布包,水煎后倒入浴缸浸浴0.5h,每周2次,无反应者,可持续浸浴16次。③配合功能锻炼,每日做脊柱伸、屈、按转动。
(2)结果:15例早、中期患者中显效10例,好转5例;5例晚期患者,好转3例,无效2例。
16.张氏以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本病40例
(1)基本方:丹参、当归各15g,续断、木瓜各10g,川牛膝、地鳖虫、骨碎补、桃仁、红花、制乳香、制没药各10g,参、三七、鸡血藤各2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又将上方药渣加生姜、葱白各30g,陈艾叶100g,文火炒热加白酒、食醋各50g,炒拌,温熨痛处。
(2)结果:服药32例,腰痛消失,收效显著。
17.张氏以艾灸治疗本病250例
(1)方法:用艾绒捻成馒头样(1个60g左右)大小的艾团,取黏土适量,以醋调拌加工成1.5cm厚的泥饼,略大于艾团,把艾团放在泥饼中央,烧燃后的艾团移至脊柱患处,温热舒适为度,1/d,1次约1.5h,30d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10d。
(2)结果:痊愈100例,有效140例,无效10例。
18.赵氏以药拌艾绒灸治本病20例
(1)方法:用荆芥、防风、乳香、没药、白胡椒各60g,研末。艾绒500g与上药末拌匀,分为20份为一料备用。治法:制一有手柄的灸具。高3cm的双层铁片套圈,外圈直径8cm,内圈7.5cm,双圈底部夹持一层牛皮纸,然后将生姜泥、面粉、上等食醋适量调至糊处,均匀摊于纸上,约0.2cm厚,然后取1份药柱点燃,灸具置患处上部,灸至焮红微汗,能忍受为度。手持灸具之柄随温度的高低以调节与患处的距离。每晚睡前一次,每次40~50min连续20次为1疗程,未愈者间隔10d进行第2疗程。
(2)结果:痊愈14例,有效3例,无效3例。
19.李氏治疗本病80例
(1)分为3型①虚寒型用乌头汤加味:制川乌、制草乌、炙甘草各10g,石楠藤、红花、狗脊各12g,当归15g,熟地黄30g。②湿热型用二妙散加味:黄柏、苍术、桑寄生、甘草各10g,秦艽、防己、狗脊、石楠藤各30g,徐长卿20g。③血瘀型用活络效应丹加味:丹参、熟地黄各30g,当归、续断各15g,鸡血藤20g,乳香、没药、露蜂房、地龙、土鳖、桂枝、独活、桑寄生、炙甘草各10g。均随症加减。日1剂,水煎服。配合按摩疗法。本组及对照组53例,用非甾体类抗炎药1种,服用1个月无效,换另外一种。并选用干扰电、微波、超短波、红外线等疗法1~2种,1/d,15d为1疗程,疗程间隔3~5d。
(2)结果:两组分别临床治愈4例和1例,显效59例和21例,好转17例和31例。显效率为78.8%和41.5%(P<0.001)。
20.金氏治疗本病26例
(1)治疗方法分为以下几种。①内服中药以独活寄生汤加减。a.风寒湿痹阻,气血亏虚型,治以独活寄生汤加减Ⅰ方:独活10g,桑寄生30g,黑杜仲15g,桂枝、牛膝、秦艽、防风、当归、白术、茯苓各10g,党参、熟地黄各15g,细辛、川芎各5g。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b.风寒湿邪痹阻,郁久化热伤阴型,治以独活寄生汤加减Ⅱ方:独活10g,桑寄生30g,桂枝5g,黑杜仲、牛膝、秦艽、防风、白芍、枸杞、牡丹皮、泽泻各10g,细辛3g,知母、黄柏、淮山药、生地黄、茯苓各15g。c.风寒湿邪挟痰湿痹阻型,治以独活寄生汤加减Ⅲ方:独活10g,桑寄生30g,杜仲、茯苓各15g,桂皮、牛膝、秦艽、防风、陈皮、半夏、竹茹、枳实各10g,细辛、甘草各3g,胆南星5g。d.湿热偏重型,治以独活寄生汤加减Ⅳ方:独活15g,桑寄生、黄柏、薏苡米、三桠苦、忍冬藤、连翘各15g,牛膝、杜仲、秦艽、防风各10g,桂枝3g,细辛2g,土茯苓30g。服法皆同Ⅰ方。②熏洗热敷药用:伸筋草、透骨草各15g,五加皮、三棱、莪术、海桐皮各12g,秦艽、牛膝、木瓜、红花、苏木、苍术、细辛各10g。每剂加水4 000~5 000ml,烧开后,先熏蒸患处,待水温降至40~50℃时,浸泡或热敷患处,2/d,每次30min,每剂可重复用4~5次。③急性期配合西药:吲哚美辛每次5mg,每日3次,或吡罗昔康1/d,20mg/次于晚饭后服。④每日多次主动和轻柔被动活动有关的关节。为防止复发,静止期仍应间断服药,每3d1剂,或每月连服10剂独活寄生汤加减Ⅰ方或Ⅱ方。疼痛消失,血沉未正常,方中可加土茯苓30g,连翘15g。如半年以上未复发者,可每月服5剂或每季度连服15剂。并防止过劳或受寒冷。随访时间最长8年,最短2年3个月,平均4.7年。
(2)结果:优14例,良10例,有效2例,总优良率92.3%。
21.苏氏等采用综合治疗本病52例
(1)治疗方法①湿热疗法:汤岗子矿泉浴(40±1)℃,每日15min,鼓励在水中进行俯卧撑和活动肩髋关节;泥疗、蜡疗、超短波每日配合一项,交替进行。②医疗体育:卧位时尽量减低枕头或不用枕头,早晨起床前,中午、晚上入睡前各取俯卧位30min,坐位努力将腰挺直;每天早晨起床后领患者做自编的呼吸体操,使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交替进行;教会并指导患者做气功,随时进行;还可每日用弹簧拉力器或哑铃来强化胸背肌力和改善关节活动度,除在体疗室做颈部体操外,还嘱患者经常做各方向运动。③药物和心理疗法:疼痛明显者适当投给吲哚美辛、布洛芬等非固醇类抗风湿药,通过个别诱导和集体讲座的形式矫正患者对药物的依赖心理和低估运动疗法的现象。
(2)结果:显著好转27例占51.9%,好转24例占46.2%,无效1例占1.7%,总有效率98.1%。
22.苑氏治疗本病60例
(1)治疗方法①牵引推拿分为以下2种。a.对胸椎、腰椎和髋关节活动受限者进行平行式对抗牵引推拿:医者立于患者的一侧或前方,在逐步加大牵引力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推、揉、弹拨、闪颤和叠按等推拿手法,重点作用脊椎和脊椎两侧的软组织,使关节松动,尽量舒展肌肉和韧带,有时可听到明显的弹响声。牵出的实际距离,是4~7cm,但要因人因病而定。b.对颈椎关节活动受限者进行悬吊式推拿:医者立于患者的后方或左、右侧,在持续牵引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推、揉、弹拨和一指禅推法等治疗手段,反复推拿10~15min。②矿泉浴,全身浸浴,水温38~41℃,1/d,每次15~20min,星期日休息。③红外线、超短波、音频、直流电等,根据病情选用一种,1/d。④药物治疗: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等。选用1~2种。治疗期最长180d,最短60d,平均104d。
(2)结果:显效28例,好转31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8.4%。
23.莫氏等治疗本病48例
(1)治疗方法①骶管硬膜外腔注药:取生理盐水200ml,地塞米松10mg,复方丹参注射液4ml,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0.5mg,2%利多卡因5ml混匀。患者侧卧,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取9号针头,选择骶裂孔为穿刺点穿刺,通过骶部韧带后,斜向上方进针4cm,抽吸无回血,注药无阻力时,接通配备液的输液管道,以每分钟40滴左右的速度滴注,每周1次。②成角牵引:患者卧JQ-I型脊柱自动牵引床上,将两腋窝及骨盆固定在牵引床上。根据患者的耐受力确定牵引距离和牵引力,进行如下牵引:a.水平牵引。b.屈曲成角牵引(床尾向下与床面成10°~15°)。牵引的同时给予适当推、揉、弹、拨、闪罐和叠按等推拿手法,重点作用于脊椎和脊椎两侧的软组织,尽量舒展肌肉和韧带,使关节松动,常听到明显的弹响声。每日1次,每次5~10min。③理疗:直流电、超短波、音频、红外线等,根据病情选用1~2种,每日1次,每次20min。④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治疗,如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等。每周重选1种。
(2)结果:治疗60d后,显效25例,占52.08%;好转22例,占45.83%;无效1例,占2.09%,总有效率为97.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