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中央椎管,由各椎骨的椎孔及其间的连接组织和骶孔构成的骨性纤维性管道,其内容纳脊髓、神经根及马尾。椎管上起枕骨大孔,下至骶管裂孔,骶孔后壁由骶尾韧带封闭。椎管的前壁为后纵韧带和一层软组织膜,后壁为椎板、黄韧带和小关节,两侧壁为椎弓根内面和椎间孔。
椎管横切面上,颈段最宽,在脊髓颈膨大以下变窄,在腰段又扩大,然后逐渐变窄。T1-T2段以上椎管为三角形,以下胸段为圆形,腰上段椭圆形,腰中段三角形,腰下段三叶形,新生儿腰椎管全为椭圆形,上述变化乃后天负重致关节突内聚的结果。
因先天性、退变或外伤性等原因发生骨性或纤维性结构异常,可导致一处或多处椎管狭窄,压迫脊髓、神经根及马尾引起症状,称为椎管狭窄征。先天性因素是发病基础,后天性特别是外伤性因素可加剧症状的发生。正常时椎管具有足够大的缓冲容积,如在颈段矢状径减少60%时尚未见出现压迫症状。但脊柱退变或外伤后可致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及椎板增厚、关节突及椎体后缘骨质增生等,造成继发性脊髓神经压迫。
椎管容积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在过伸位时颈段椎管容积变小、脊髓松弛(其矢径增大2~3mm),此时黄韧带发生皱褶突向椎管,若已有椎管狭窄或骨赘较大,脊髓即受压迫。在颈前路手术或全麻插管时,颈椎均需避免取过伸位,否则易引起脊髓损伤致截瘫。
腰段椎管过屈位时容积加大,可达3.5~6.0ml。伸位时因后壁缩短容积缩小,椎间盘后突、黄韧带前突使本已受压的神经根压力加重,症状更为显著。因此在伸位按压腰部更易找出压痛部位,帮助定位诊断。
椎管除容纳脊髓和神经根外,还容纳椎动脉、静脉丛、脊髓膜及其内的脑脊液。硬脊膜和椎管壁之间、血管丛的周围,填充有丰富的脂肪组织。在狭窄受压处,脂肪可完全消失,硬脊膜与骨膜紧密粘连,术中需仔细剥离。狭窄粘连还使正常可见的硬膜囊搏动消失,因此临床上以硬膜囊搏动是否完全恢复作为减压术是否彻底和充分的标志。
椎管矢状径可利用骨标本、X线片和CT进行测量。国人颈椎管矢状径C3-C7X线片测量平均为16.5mm,女性略小,若小于10mm应认为狭窄。国人腰椎管矢状经X线片测量平均为17mm,女性略小,通常以15mm为临界值,小于15mm为不正常,小于12mm为狭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