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AS)属结缔组织的血清阴性反应疾病,在脊椎病变中,常常侵犯后部附件,最明显的是小关节强直。主要为脊柱各关节的侵袭性炎症,脊柱病变多从下开始向上发展,病变后期导致继发性姿势改变,脊柱出现特征性畸形——矢面上的后凸畸形,俗称驼背。驼背主要是后凸,部分患者伴有轻度侧弯畸形。除寰枕关节、寰枢关节较少受侵外,脊柱其他部分常随病程的进展而广泛受累,常表现为腰椎前凸减少和(或)胸椎后凸增加。脊柱后凸畸形大致可分为以下3型。①颈椎后凸,出现反弓畸形。②胸椎后凸过大,其中又分为2个亚型:胸椎后凸,但颈部及腰部维持正常生理弯曲;胸椎后凸伴腰椎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③胸腰椎呈长“C”字后凸。
(一)病理改变与后凸机制
AS病因未明,其病理改变为:早期脊椎关节及关节附近组织呈慢性炎症表现,椎间关节出现增殖性滑膜炎,滑膜增殖肥厚,韧带、肌腱及关节尚未出现钙化、骨化。至中晚期,关节囊、关节面软骨及附近的韧带、肌腱出现钙化或骨化,随着椎间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钙化或骨化而出现关节骨性强直,关节囊、韧带和肌腱附着部形成骨赘,椎骨间形成骨桥。黄韧带、棘间、棘上韧带及纤维环均可钙化或骨化,成为竹节样脊柱。椎体的其他韧带涉及相对较少,主要是前纵韧带。患者在病变活动期,疼痛严重,难以忍受,因此常采取屈腰姿势,久而久之,椎体的小关节脱位造成后部高度增高。造成了很严重的后凸畸形。弯度最大处一般位于胸腰段,因此胸廓前屈,严重的病例可使胸部靠近耻骨联合前方,上腹壁与下腹壁紧密靠拢,患者屈腰,双目不能直视前方,肋骨横突关节也强直,因此,胸阔的呼吸运动明显受限,肺活量极小。同时对心脏、腹部各器官也形成机械性压迫。
(二)症状
AS早期出现腰背部疼痛不适等症状,前屈、侧弯、后仰三个方向活动均受限。当病变累及胸椎时,可出现胸痛及肋椎关节受累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晚期颈、腰、背活动受限程度加重,逐渐出现明显的脊柱侧弯、后凸畸形。头前伸,颈强直,双眼俯视,不能平视前方,视野缩小,只能看见自己足前几米距离,闻及背后呼叫,只能以整个身体后转,严重者需身体倾斜,只能以眼外眦的余光看人。腰背部不能后伸,不能平卧。胸廓畸形,胸腔容积减小,肋椎关节僵硬,胸式呼吸减弱,引起限制性肺通气不足。胸腰椎后凸畸形加大,上下腹部皮肤皱褶叠加,远端肋缘对腹腔压迫,膈肌运动受限。心、肺、腹等脏器受到不同程度机械性压迫,造成不同程度缺血、缺氧,功能明显下降,机体免疫力也降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三)X线表现
AS早期脊柱X线表现为普遍的骨质疏松,可出现椎体压缩性骨折,骶髂关节间隙模糊,颈腰椎因正常前凸弧度消失而变直,胸椎和(或)胸腰段后凸加大;晚期出现椎体变方,骨桥形成,脊柱完全强直呈特征性的“竹节样”改变,后部结构强直呈“电车轨样”外观,出现明显后凸畸形,少部分患者伴有轻度侧凸畸形。
(四)治疗
为预防脊柱后凸的产生,需在疾病活动期进行积极治疗。AS脊柱病变治疗的目标在于:①早期控制炎症,缓解症状;②防止脊柱僵直、畸形,并保持最佳功能位置;③避免治疗所致的副作用。药物治疗可较快地控制症状,消除炎症,缓解病情,使病人能更好地进行运动锻炼。近年来更加强调综合治疗,即包括理疗、医学治疗、体育锻炼、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等方面。目前常用药物有非甾体类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及中医中药等。医学治疗和体育锻炼尤为重要,能维持脊柱生理曲度,防止畸形;保持良好的胸廓活动度,增强呼吸功能,防止或减轻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
大多数AS病人不需外科治疗,必须手术的是脊柱固定畸形矫正,稳定脊柱骨折和治疗其后遗症,以及脊椎间盘炎。事实上AS病人早期易发生骨折,也是以后出现屈曲畸形的主要因素。
对于中晚期AS出现顽固性脊椎疼痛,服用抗风湿类药物疗效不佳、且存在副作用者,可考虑手术止痛。冯燕翔等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内侧支切断、棘上棘间韧带及椎间关节囊和(或)骶髂关节囊切除术,治疗64例,有效率为96.9%。
对于AS病变晚期,病情已静止,脊柱存在明显的固定侧弯、后凸畸形(驼背)者,可考虑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截骨矫正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