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截骨矫正术的手术目的与原理
严重屈曲畸形的患者手术治疗本身不能改变疾病的进程,只能达到矫正畸形的目的。脊椎截骨手术的主要目的是矫正患者重心力线前移,恢复脊柱矢面曲线与平衡。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一旦畸形已经形成,那只有靠手术矫正。原理为增加腰椎前凸程度,从而代偿性矫正患者双目俯视及重心力线前移等症状。
具体地说包括:恢复直立姿势与行走,增加身高;代偿性矫正患者双目俯视,保持视线水平;改善形体外观,消除患者的自卑心理。直立后促进内脏功能的正常化,有效纠正胸廓后凸畸形引起的限制性肺通气不足,改善肺通气功能和膈肌的运动,使呼吸和心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增加肺活量。延长剑突至耻骨联合之间的距离,缓解远端肋缘对腹腔脏器的压迫,改善腹式呼吸,使病人胃纳和食欲大大增加,消化吸收功能和营养状况得到改善,促使全身情况从病态恢复到正常,提高生存质量,延长患者寿命。
(二)手术时机的选择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矫正畸形,而不是阻止其病程发展,且手术本身还可激活已经停止活动的病变。因此手术最好在病变停止活动后进行。
脊柱后凸畸形并髋关节强直者有人主张应先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髋关节功能恢复后,再行脊柱矫正(一般需间隔4个月),避免因脊柱前倾造成错觉,导致后凸纠正过度;又可因纠正脊柱后凸后造成脊柱前倾复发。但是这种病人髋关节往往呈骨性融合,笔者认为术前做好正确的角度测量与估计,可先行脊柱后凸截骨矫正后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避免髋关节术中髋臼植入角度偏差,并可减少术中术后搬动病人时引起的髋关节脱位。
对于脊柱后凸畸形并膝关节强直者,目前尚无明确的手术先后顺序选择要求。
(三)手术指征
通常要求符合:①年龄<50岁,对于全身情况好者,年龄可放宽至60岁。②早期疼痛等症状已基本消失,病变过程趋向静止,病情稳定,一般血沉<40mm/h,否则易复发。③后凸畸形Cobb′s角>40°,X线片上表现小关节突骨化和自发性融合,保守治疗无效者。④合并髋、膝关节强直者可先行人工关节置换术。⑤重要脏器功能良好,心、肺、肝、肾功能正常,能够耐受手术。中度肺功能减退,不是手术禁忌证。术后腹腔容积扩大,膈肌运动幅度提高,肺功能可望明显改善。⑥无严重的骨质疏松。⑦对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好转后再手术。对于中度以上贫血患者应积极矫正,术前充分备血、术中做好自体血回输准备。无其他手术禁忌证。
需说明的是,没有绝对的后凸畸形角度作为手术指征的限制,只要患者存在不能接受的背部外观、不能满意的平视和生活质量降低或自信心严重受损,患者及其家属积极要求手术,就可考虑行截骨矫正术。但需让患者及其家属明白:脊柱截骨矫形术是高风险手术,以免出现医疗纠纷。
(四)禁忌证
截骨矫正术的禁忌证有:①原发病尚在活动期,不能用药物控制者;②年老体弱,严重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③严重的骨质疏松者;④曾行腹腔深部X线放疗、主动脉硬化及脊柱结核患者,有可能发生大血管与脊柱粘连,血管伸缩性差的患者;⑤腹部曾行大手术者,可能出现肠粘连者亦在禁忌之列。
对腹主动脉钙化者,以往列为手术禁忌,原因为当时采用Smith-peterson椎板截骨法,术中产生强大纵向牵拉力,易损伤椎前大血管。对前柱严重骨化、腹主动脉钙化者,现多采用多节段后柱截骨或椎弓椎体次全三柱截骨术,可避免脊柱矫形过程中纵向过度牵拉。
晚期AS脊柱截骨矫形手术易导致脊髓损伤、腹主动脉撕裂、椎体滑脱和远期矫正角度丢失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效果是否理想与手术指征的选择有直接关系,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五)术前对畸形的评价及手术方案的选择
强直性脊柱炎构成的脊柱畸形,可较均匀地涉及整个脊柱,亦可累及脊柱的某一段或几段,前者虽较为均匀的后凸,而后者在某一部位或某几个部位可能有严重的后凸畸形,有的髋关节亦存在屈曲挛缩,构成髋脊联合畸形。因此,术前必须全面分析考虑有关因素,只有仔细测量,认真设计,方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患者术前应常规拍摄胸腰椎及骨盆X线平片,对于整个脊柱后凸,且驼背度数极大的病例,可应用胸腰椎、骨盆重叠交叉摄片,尽量进行准确的测量。也可按1∶1拓成纸样,在纸样上分段测量脊柱矢面不同部位的角度。
为避免术中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理想的后路截骨方法应具备以下条件:①在闭合截骨面时不需施加大的突然外力,如顶椎区的加压力或躯干上下的对抗牵引力;②在后凸畸形矫正中,脊柱的前柱不发生明显的延长;③术中不会造成脊柱明显失稳。
1.髋关节屈曲挛缩度数的测量 正常人直立时,股骨干纵轴与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连线的交角约85°(图12-24),大于该角度者,视为髋关节屈曲挛缩。
2.驼背部位与驼背程度 以后凸涉及的主要部位为标记。
如主要在腰椎者为腰段,T5-T7为胸腰段,T1-T6为上胸段,T7-T12为下胸段,上胸与颈部记为颈胸段。应用Cobb′s法测量表示真正的驼背度数,或某段脊柱后凸的度数,用以作术前术后的对比,说明手术矫正的度数。其实,总后凸角并不能反映畸形脊柱比正常时后凸了多少度数,更不能反映后凸部位。而分段测量矢面不同部位的角度,对确定患者后凸畸形的部位、程度及进一步确定截骨范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矫正角、截骨角度与矫形椎体的确定 术前对X线片进行Cobb′s法准确测量。
图12-24 髋关节屈曲挛缩度数的测量
根据脊柱后凸畸形程度、部位及L2-L3椎体在后凸畸形主弯上的位置、方向及圆锥平面确定手术方案,确定矫形椎及矫正度数。一般截除1mm可纠正1°,矫正要求20°~60°。如患者畸形角度大于60°,且对术后满意程度要求较高者应行双节段或更多节段截骨术,否则易造成局部前凸过大,导致腰椎不稳。然后在纸样上模拟截骨,观察矫形效果,最终确定截骨部位和截骨角度。测出各截骨节段在棘突和椎体水平的截骨宽度,指导术中截骨量。
(1)矫正角:在患者侧位站立X线片上,乳突与截骨部位连线和地面垂线的交角便为矫正角。截骨越接近畸形部位,所需的矫正角越大,反之越小(图12-25)。
颏眉垂线角:患者伸髋伸膝站立、颈于固定位或中立位时,下颏和眉弓的连线与地面垂线的夹角,表示保持平视所需矫正的角度(图12-26)。通常也可作为矫正度数的参考。
图12-25 矫正角的大小
(∠a大于∠b)
图12-26 颏眉垂线角的测量
截骨角度与截骨量要参考颏眉垂线角决定,主要根据后凸Cobb′s角或经验来定。截骨量包括构成截骨角的两边线交叉内的脊椎结构,一般需截去25~30mm的脊柱后部结构,调整体位加压使截骨闭合,有的甚至自动闭合。
节段截骨量存在明显部位差异,单次截骨量于T10-L1段在9~16mm;L2-L4段在15~24mm较安全。截骨限度除此之外还受脊柱的稳定性、脊柱脊髓血管分布、截骨术式等条件限制。高梁斌等通过椎弓椎体截骨矫正驼背的动物模型复制时,首次发现脊柱短缩后脊髓松弛到一定程度(约6mm),会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其范围约波及上下各一个椎体,脊髓以淤血性缺血表现为主。说明截骨过大可致脊髓功能障碍,一般在25mm内较安全,且随着截骨量增加而损伤加剧,截骨量过大会出现脊髓不可逆性损伤。建议临床上不应在单处过大截骨来追求矫正角度,应多节段截骨。
值得一提的是,不能根据单纯的后凸畸形Cobb′s法测量结果决定截骨角度,要重视患者职业及生活中其他问题,如长期伏案工作者、农民及修鞋匠等矫正时要保留一定的后凸角度,而教师则尽可能矫正到挺直的位置,另外要考虑伏案工作者的特殊需要及矫正术后角度丢失的可能。
(2)矫形椎骨的确定:强直性脊柱后凸顶点主要在腰背部,以胸腰段或下胸段多见,偶见于颈段及上胸段。
近年来,有的作者主张,不论弧顶在何处,都应在弧顶做多段截骨。理论上,在后凸顶点(顶椎区)截骨矫形最为理想,矫正角度最大。主要畸形在胸腰段、腰段者,应在弧顶截骨,弧顶截骨的优点是驼背畸形直接矫正,能达到最大的后凸纠正和最好的外观改善,术后体态恢复正常。但后凸顶点处椎管狭窄,脊髓容易受压,该处截骨易损伤脊髓。顶椎截骨术最适合先天性或结核性角形脊椎后凸者,也用于顶椎位于T10以下的强直性脊柱后凸的圆形凸背者。顶椎截骨的最佳部位为T10-L3节段,该部位截骨后复位容易也较安全。
胸椎后凸加大也可选择在胸椎截骨。但实践证明,有的患者确因胸肋关节僵硬,在胸段截骨难以对合。对于大角度、主要畸形在上胸段的患者,弧顶截骨需要较大的矫正角,理论上应与畸形的角度相等,故有时难以使病人直立,而且在胸腰段截骨,危险性大,尤其主要畸形在上胸段的患者,所以还是在腰段做代偿性截骨为好。代偿性截骨后,患者虽能直立,但仍有驼背。
在手术部位上,根据几何上颏眉垂线角的测定与矫正原理,越靠近脊柱尾端截骨重建矢面平衡越理想。L1为胸腰椎交界处,L1截骨是矫正胸腰段后凸的理想部位;L3是腰前凸的顶点,L3截骨则是恢复正常腰椎曲度的理想部位。尤其是L2-L3处,此处腰椎椎管粗大,且内容物为马尾,不易损伤脊髓引起难以恢复的截瘫。另一方面,由于胸肋关节僵硬,在胸段截骨,受胸廓限制,畸形难以矫正,在L2-L3处代偿性截骨,可使患者直立。
(3)截骨段数:在截骨段数上亦有争论,主张多段截骨者认为,多段截骨应力分散,不易发生大血管撕裂,且矫正效果好。然而有的作者认为,多段截骨费时,危险性大,且一段截开后,另一段很难截开,矫形效果其实也主要集中在某一段。
对于截骨椎的数量,需根据脊柱后凸严重程度而定,可选择1~3处截骨,每个截骨部位之间需间隔一个椎体。单节段楔形截骨,矫正后凸角度受限,一般可矫正30°左右。如过度矫正易产生脊柱滑脱、周围软组织过度牵垃等严重并发症。后凸40°以下者,可做一处截骨(一般选择在L1或L2);40°~80°者,可做2处截骨(如选择L1、L3或L2、L4)。对于后凸畸形严重者(如后凸角度大于80°),为了确保手术的安全性,避免创伤过大,可考虑做3节段截骨(如选择T12、L2、L4),或6个月后再行二期手术来完成矫正过程,首先行L1、L3截骨,待截骨处骨性愈合后,再行L2或L2、L4截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设计,使多处分散截骨快捷、标准统一。
多方向截骨主要是指在矢面和冠状面等两个以上平面进行截骨矫形,矢面不平衡易引起腰背部疼痛。通过测量C7铅垂线与S1后上角的距离,可了解矢面平衡情况,正常在2.5cm范围内。因缺乏客观指标,截骨量掌握不理想后易出现以下情况:截骨过前,产生全脊柱截骨,闭合截骨面时易错位,术后易出现滑脱;截骨过宽,波及椎间隙、椎间孔,因椎间盘、神经根及根动脉的影响使操作困难、出血量大;截骨过窄小,截骨面闭合需用较大力,有用力过度产生错位的可能性;截骨面不平整,形成间隙易积血,而致愈合延迟、假关节形成。所以单处截骨限度亦应考虑到截骨后接触面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椎体楔形截骨时,将底边朝向最凸方向,楔形尖指向凹侧,截骨时应保留少许骨皮质,以保持脊柱连续性,防止脊柱移位。根据脊椎横面解剖可知,通过椎弓根的截骨面最大,即截骨闭合后接触大,稳定性好。
根据实践,在可满足需要情况下,尽量采用单节段,做2段亦可,太多无益。因节段越多,手术时间越长,损伤越大,出血越多,且截骨节段过多可增加假关节形成的可能性和截骨本身的并发症。主要畸形在胸腰段或腰段者,最适用于多段截骨。
以往截骨主要靠术者经验进行,对后凸度数、截骨部位、截骨范围仅作大概估计。新的截骨理念:提高截骨平面、必要时增加截骨节段。要精确截骨,需根据患者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分段测量矢面不同部位的后凸角度,确定截骨节段,选择截骨部位。
(六)内固定的选择、固定范围与植骨
1.内固定的选择 内固定的使用,不仅可辅助矫正畸形,还可使截骨的脊柱在术中、术后保持稳定,患者能早期活动,所以内固定是不可缺少的。目前内固定技术的发展使截骨后不再需要石膏床矫形。比较合适可靠的内固定是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既可防止截骨平面张开,又可防止截骨平面的滑脱与旋转。
在固定方法上,随着生物力学的发展和内固定器材的创新,内固定方法亦不断改进,先后有钢丝、脊柱钢板、Harrington加压棍、Luque′s棒及椎弓根钉。经椎弓根固定,符合生物力学原理,能达到三维固定,效果好,操作简便,通过旋转螺帽,慢慢整复矫正畸形,比较安全,不易发生脊柱滑脱。
2.内固定的固定范围 对于多节段经关节突“V”型截骨,内固定上下应至少超越截骨面一个节段。而对于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内固定上下应超越2个节段。对后凸发生在腰段或胸腰段、有严重骨质疏松或上端椎弓根固定不可靠时,术后内固定的上方可出现交界性后凸畸形进行性加重而致矫正丢失。对此邱勇建议使用偏心椎板钩,使其与下一节段的椎弓根钉构成“钩—钉钳”,而不一定非要延长内固定到上胸椎。生物力学证明,偏心椎板钩可有效保护椎弓根螺钉,防止螺钉拔出和减少断钉的可能,是解决术中内固定困难的有效方法。
3.植骨 在治疗重度强直性脊柱驼背中,自体骨植骨融合术十分重要,因为截骨矫正后凸畸形后,脊柱的支重点从前向后移位,由椎体移至椎弓,则后柱应力加大。椎板植骨融合可起重要支撑作用,截骨时取出的许多自体骨,足以满足植骨的需要。
(七)术前检查与训练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截骨手术治疗患者,术前应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1.除常规检查外,通常应拍摄胸、腰椎及骨盆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肺通气功能测定,尽量行胸、腰椎MRI检查,确定圆锥位置水平面。并需对患者全身情况进行评估,了解患者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
2.俯卧训练。应早期练习俯卧,直至能坚持连续俯卧4h以上。强直性脊柱炎驼背的患者,术中俯卧,有的头部几乎悬垂,可能导致脑充血、脑水肿、心肺功能衰竭。术前练习俯卧一是适应,二是为了测定其耐受能力,以免术中影响手术不能顺利进行,甚至出现生命危险,对于局部麻醉患者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
(八)麻醉的选择
AS脊柱病变广泛,麻醉方式的选择尤为重要。
1.局部麻醉
(1)主要优点:术中患者清醒,可以随时了解患者脊髓马尾神经的功能状况。不需术中清醒试验,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量。
(2)缺点:因为手术时间长,患者在俯卧位下难以忍受,有时麻醉不全,患者疼痛。在俯卧位下手术,如发生意外,抢救困难,故局部麻醉最好用于腰段手术。
(3)修正方法:切皮、剥离肌肉和截骨时用局部麻醉,矫正畸形时加小剂量腰椎麻醉,止痛效果比较满意。小剂量的腰椎麻醉只能达到止痛的目的,不会完全阻滞运动神经,有助于监测神经功能状况。其方法是:用0.5%的普鲁卡因200ml,加肾上腺素1mg,用于切皮剥离肌肉,截骨完成后,直视下向蛛网膜下隙注入2%的普鲁卡因1.5~2ml,然后整复复位。
2.全麻 全身麻醉的主要优点是术中患者无痛感,因而无恐惧感,肌肉松弛,便于矫形。且可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能安全控制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可延长手术时间,适用于截骨手术时间长的患者。但对于AS颈椎强直,手术选用全麻气管插管时,对麻醉技术要求较高。患者颈椎屈曲畸形严重,无法行气管插管时,可在支气管镜插管麻醉下手术,有的不得不行气管切开。另外,术中不能及时掌握神经的功能状况,故最好采用脊髓诱发电位监护,术中进行清醒试验。
患者脊柱竹节样变、韧带骨化,选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时穿刺困难。可在局麻下显露椎板,在椎板上开一小骨孔,置入硬膜外导管。在基础加局部浸润麻醉下手术,脊髓神经损伤可能性小,但麻醉浸润效果不佳,患者较痛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