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AS后凸畸形,不论采用何种截骨矫形术,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手术创伤大、出血多等特点;术中容易损伤脊髓神经,在颈、胸椎截骨风险更高。
王东卯等分析了439例采用椎弓椎体截骨、棘突或椎板下钢丝内固定术矫正各类脊柱后凸畸形,其中发生各种并发症67例:过量失血2例,脊椎滑脱6例,脊髓受压致瘫5例,神经根性疼痛6例,截骨角度丢失26例,脑脊液漏及皮下蓄积5例,切口皮缘坏死16例,Luque棒撬起穿破皮肤1例。
(一)早期并发症的病因及其措施
1.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由于脊柱长期处于屈曲体位,导致肠系膜上动脉挛缩、变短。当脊柱后凸畸形得以矫正时,易导致Treitz韧带上提,使肠系膜上动脉、内脏交感神经受牵拉,出现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腹胀、呕吐及胆汁反流。
对于重度脊柱后凸患者,如Cobb′s角度矫正超过90°的重症脊柱后凸患者,术后要考虑到发生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可能,应术前进行胃肠减压,以防止急性胃扩张,改善胃壁血液循环。术后需嘱患者俯卧低头,最好膝胸卧位,禁食补液1~2d,可常规使用胃肠动力药,促进肠蠕动,必要时行胃肠减压,待肛门排气后可进流质饮食,少食多餐。该症状常为一过性,术后患者感到上腹部发胀,恶心甚至呕吐,一般用禁食、胃肠减压保守治疗数天即可解除。期间应重视营养支持。术后1周内禁饮牛奶及进食含糖量高的食物,以免导致或加重腹胀,引起肠梗阻。
2.应激性溃疡
(1)病理原因:主要由于严重创伤、大手术以及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术后疼痛、禁食等因素的影响,使机体发生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变化。如交感神经兴奋,循环血液中儿茶酚胺增多,胃黏膜血管收缩痉挛,血流量减少,胃黏膜缺血、渗透性增加,使胃黏膜分泌碳酸氢盐减少,抵抗H+能力下降。另外,胃黏膜损害、黏膜屏障保护功能削弱使H+容易逆向弥散,实际反流入黏膜内的总量H+增加,从而导致溃疡的发生。
此外,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多有长期服用NSAIDs类药物史,是诱发溃疡病、急性胃黏膜病变的重要原因,服用此类药物增加了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风险。
(2)应激性溃疡的症状与诊断:临床以黑粪最为常见,严重者才会出现呕吐、呕血,患者有腹部不适、腹痛或腹胀,肠鸣音活跃或亢进,出血量多者有血容量不足的表现。
(3)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①术后要争取早期进食,利于中和胃酸;
②围手术期需用胃黏膜保护剂;
③避免应用大剂量激素,或应用前使用奥美拉唑等抑酸药;
④加强术前谈话,消除患者顾虑;
⑤加强术后护理,去除应激因素,做好伤口止痛,保证良好的睡眠;
⑥加强全身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⑦必要时进行术前胃肠减压;
(4)应激性溃疡的治疗:①禁食、胃肠减压。胃肠减压可排空潴留于胃内的胃液、胆汁、胰液等消化性液体,减轻对胃黏膜的化学性损害;
②经胃管胃内注入凝血酶或行加去甲肾上腺素的冰盐水灌洗;
③输血输液补充循环血量及止血药的应用;
④制酸剂的应用;
⑤营养支持和抗感染治疗等处理。同时,要加强保护各重要脏器功能,密切观察。
3.神经系统症状
(1)神经根损伤:行后凸截骨矫形术易损伤脊髓神经,致截瘫及神经支配区疼痛、麻木,尤其在颈、胸椎截骨矫形术时,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率更高。
经椎弓椎体次全截骨合拢后,易致椎间孔变小,造成臀部、股沟区及大腿麻木、疼痛。胸段椎管较窄,截骨角度过大,脊髓过度松弛堆积受压,易致截瘫。因此不主张单一平面过大角度矫正。
(2)脊髓损伤:脊髓损伤是截骨矫形术的严重并发症,发生与否主要与截骨矫形术的方式、方法有关。
因AS骨质硬脆,截骨时应多用凿或磨。AS患者病程长、畸形重,截骨时注意保护脊髓,避免碰伤和过牵,以免造成脊髓损伤。截骨后要彻底清除椎管及椎间孔内残留的游离碎骨块,以免复位后骨块刺激硬膜囊及神经根。在多节段截骨时,对已截骨节段可行预防性固定。这样可以防止因进行其他节段截骨时突然错动而损伤脊髓。截骨的顺序:最好环状,即由外向内进行逐层截骨。保留内层骨质,待到截骨最后,向脊髓四周推断内层骨质,减少脊髓的损伤。术中采用SEP、MEP监护,结合唤醒试验,对于预防和减少脊髓损伤具有较大实用价值。
另外,术前需了解椎管内有无畸形情况,如有无脊髓分隔、脊髓空洞、脊髓栓系、脊髓血管畸形等,行脊髓造影或MR检查。T4、L1两处及T4-T9段脊髓血供最差而椎管狭窄,为手术危险区,此处节段血管损伤,或脊髓缺血,可导致迟发性瘫痪。
4.失血性休克 脊柱部位较深,血运丰富,脊椎多为骨松质,截骨时出血多,手术创伤大,如输血量不够、输血不及时及液体补充不足,容易发生失血性休克。
术前备血充足,并应用提高凝血机制的止血药,如术前3d可应用维生素K1等;俯卧位手术时,腹部尽量悬空,使腹压下降以减少伤口出血;术中注意止血,游离椎体两侧时应严格骨膜下操作,可沿横突基底部逐渐向前剥离,以减少出血。应避免沿脊柱纵向用力剥离,以防损伤椎旁血管。截骨程序上,可以先保留硬脊膜周围的骨皮质,以防止过早破坏硬膜外静脉丛而出现弥漫性出血。
此外应注意:在截骨前预先放置椎弓根螺钉可减少截骨残端渗血时间;麻醉时可采用控制性低血压[收缩压在75mmHg(9.98kPa)左右]减少伤口渗血;术中采用自体血回输也很有必要;关闭切口前要彻底止血等。
5.脑脊液漏 因术中硬脊膜损伤未能及时发现,或对硬膜损伤的处理不彻底,或硬膜破裂口小而蛛网膜未破,术后咳嗽、打喷嚏或用力大便时脑脊液压力骤然增高致蛛网膜破裂所致。
AS患者硬脊膜与椎管内板骨膜粘连较多,术中须小心剥离,从后正中线两侧不易粘连处开始,则不易伤及硬脊膜。一旦发生脑脊液漏,术中及时修补破裂口,缝合困难者需用筋膜修补,切口各层组织严密缝合。
术后发现脑脊液漏者,需嘱患者头低患者高俯卧位休息,局部加压包扎。一般7~10d,破口处能自行闭合;若无效后及时打开伤口探查,缝合硬膜裂口。
6.切口感染 术后早期切口感染,大都发生在2周以内。可分皮下浅层感染和深层感染。前者较易发现,患处疼痛,伤口红肿压痛明显,诊断较易。后者症状较隐蔽,患处红肿压痛不明显,容易误诊,延缓治疗。
若术后2周内,尤其是术后5~10d,出现高热、疼痛不适,血沉、CRP异常,在排除其他部位感染后,需考虑切口感染。对浅部伤口感染处理较简单,拆除缝线,清除并引流坏死组织,给予有效抗生素。对深部感染,需及时行病灶清除,伤口对口引流,必要时需将内固定物取出。
7.血气胸 多为术中损伤胸膜及肋间血管未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彻底所致。患者表现为口唇青紫、气促、呼吸困难等。
需要注意的是,AS病人术前已存在呼吸功能不全,术后伤口疼痛,均可致呼吸频率增快,血氧饱和度下降,但一般能保持在95%以上,不会持续下降与进行性呼吸困难。通过详细查体及胸片、B超检查,诊断不难。发现后及时穿刺抽气、抽血,必要时行胸腔闭式引流或开胸处理。
8.心肺功能不全 严重后凸畸形病人心肺受压,胸廓变形,限制性通气功能不足,心肺功能下降,术前条件较差。加上手术时间长,出血多,创伤大,术后长期受压的心肺组织突然缓解,肺组织再灌注充血,引起肺水肿,导致心肺功能不全,甚至急性心肺功能衰竭。
对该类重度畸形患者,术前需周密计划,做好充分准备,手术需有经验、熟练者操作,术后严密观察病情,认真对待,及时处理。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处理。
(二)远期并发症
1.内固定物松动、移位或断裂 为术后2年内最多见并发症,以哈氏棒内固定者脱钩、断棒多见,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者断钉多见。部分患者发生钩或棒端突起形成滑囊或顶出皮肤外,致使皮肤破溃、慢性炎症等。
发生的原因有①内固定物材料质量与结构缺陷。②脊柱严重、僵硬畸形,矫正术后内固定物承受负荷过大。术前牵引,术中需注意脊柱旁软组织松解。③脊柱融合部位不当,术后假关节形成。因此,术中需植骨,术后宜支具保护,以促进截骨矫形后骨性融合。④术后患者用力不当,或外伤,或反复应力致疲劳断裂。⑤术中固定棒未预弯以适应脊柱生理弯曲,过直过长的棒端顶在皮下。
对于术后1年以内发生脱钩、断棒,植骨未完全融合、有假关节形成者,需重新行植骨加内固定,术后注意卧床2~3个月;对于植骨已达骨性融合者,可取出内置物;对棒端过长,顶压皮肤形成滑囊或感染者,可剪除过长的棒端,切除滑囊及炎性组织,伤口换药,炎症消退后创口可愈合。
2.脊椎滑脱 AS患者应在病情稳定后手术,发生脊椎滑脱与采取的截骨术式有关。单一平面截骨角度不要过大,最好不超过30°,两平面不超过60°,残留畸形可二次手术。畸形程度轻者,可行后路椎板截骨或次全椎弓椎体截骨矫正畸形,而不用全脊椎截骨术,否则易发生滑脱。
对于内固定不牢固或假关节形成致脊椎滑脱者,若患者无症状,随访后无加重者,可继续观察;对于症状明显者,可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扩大融合范围。术后卧床休息,行胸带、腰围固定,必要时行石膏背心固定。
3.术后矫正角度丢失 无论何种截骨矫正术式,远期均有不同程度的矫正度丢失,截骨角度丢失原因:一是过早放弃石膏及支具使用;二是没有坚强可靠的内固定;三是病情仍在进展。早期矫正度丢失多由于截骨平面张开引起,晚期矫正度丢失多与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有关。由于原发病的存在和发展,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为缓解疼痛被迫屈曲胸腰部,日久矫正度丢失。
4.脊柱平衡失代偿 AS脊柱畸形矫形后,理想效果应达到脊柱平衡:躯干前后左右无倾斜,双肩等高,头颅正中与骨盆正中在一条垂直线上,X线正位片上C7中点的重力线应平分骶骨,侧位片上C7椎体中点的重力线应通过S1椎体后缘、S2椎体中点,同时通过T7的前方、L3的后方。
脊柱畸形矫形失败平衡失代偿,表现躯干倾斜,双肩高低不平,甚至头颅歪斜等。因此,术前需周密计划,选取正确的融合固定点,选择恰当的内固定器械。预防发生平背综合征及脊柱“曲轴”“附加”等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