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肺 容 积
1.肺通气功能检查是呼吸功能检查中最基本的检查项目,包括肺泡的含气量、气流在气道中的流速及其影响。
2.肺泡内的气体受肺与胸部扩张、回缩影响发生改变,形成4种基础肺容积和4种基础肺容量。
3.肺容积指在安静状态下,测定1次呼吸所出现的容积变化。
4种基础肺容积:潮气容积、补吸气容积、补呼气容积和残气容积,彼此互不重叠。
(1)潮气容积(VT):平静呼吸时,1次吸入和呼出的气量。参考值为500ml。受吸气肌影响较大。
(2)补呼气容积(ERV):平静呼气末再尽最大力量呼气所呼出的气量。参考值:男1 609±492ml、女1 126±338ml。随呼气机功能改变而变化。
(3)补吸气容积(IRV):平静吸气末再尽最大力量吸气所吸入的气量。参考值:男性约2 160ml、女性约1 400ml。受吸气肌功能的影响。
(4)残气量(RV):
①平静呼气末肺内所含气量,这些气量足够继续进行气体交换(弥散呼吸)。
②参考值:男性约1 615±397ml、女性约1 245±336ml。
③临床上常以残气量占肺总量(TLC)百分比作为判断指标:男性<35%、女性约29%、老年人可达50%。超过40%提示肺气肿。
4.肺容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础肺容积组成。
4种基础肺容量: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肺总量。
(1)深吸气量(IC):平静呼气末尽最大力量吸气所吸入的最大气量,即潮气容积加补吸气容积。参考值:男性为2 617±548ml,女性为1 970±381ml。呼吸功能不全时,尤其是吸气肌力障碍以及胸廓、肺活动度减弱和气道阻塞时IC均降低。
(2)肺活量(VC):
①尽力吸气后缓慢而又完全呼出的最大气量,即深吸气量加补呼气容积或潮气容积加补吸气容积加补呼气容积。
②参考值:男性4 217±690ml、女性3 105±452ml;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80%为减低,其中60%~79%为轻度、40%~59%为中度、<40%为重度。
③临床意义:肺活量减低提示有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亦可提示有严重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常见于胸廓畸形、广泛胸膜增厚、大量胸腔积液、气胸、肺不张、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和大量腹腔积液、腹腔巨大肿瘤等疾病。
(3)功能残气量(FRC):
①平静呼气末肺内所含气量,即补呼气量加残气量。
②参考值:男性3 112±611ml、女性2 348±479ml。
③临床意义:FRC增高:阻塞性肺气肿、气道部分阻塞;FRC降低:肺间质纤维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4)肺总量(TLC):
①最大限度吸气后肺内所含气量,即肺活量加上残气量。
②参考值:男性5 766±782ml、女性约4 533±644ml。
③减少:肺水肿、肺不张、肺间质性疾病、胸腔积液、气胸等。
肺气肿时,可正常或增高,取决于残气量和肺活量的增减情况。
主治语录
这些名词、概率不能硬记,需要深刻理解。
二、通气功能
(一)肺通气量
1.每分钟静息通气量指静息状态下每分钟呼出气的量,等于潮气容积(VT)×每分钟呼吸频率(RR/min)。
2.最大自主通气量是指在1min内以最大的呼吸幅度和最快的呼吸频率呼吸所得的通气量。可用来评估肺组织弹性、气道阻力、胸廓弹性和呼吸肌的力量,是临床上常用做通气功能障碍、通气功能储备能力考核的指标。
(二)用力肺活量
1.用力肺活量(FVC) 是指深吸气至肺总量位后以最大力量、最快的速度所能呼出的全部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0)指最大吸气至肺总量位后,开始呼气第1秒钟内的呼出气量。正常人3s内可将肺活量全部呼出。
2.参考值 男性约3 179±117ml、女性约2 314±48ml;FEV1.0/FVC%均>80%。
3.临床意义 测定呼吸道有无阻力的重要指标。
(1)阻塞性通气障碍病人,由于气道阻塞、呼气延长,其FEV1.0和FEV1.0/FVC%均降低。
(2)可逆性气道阻塞中,其值亦可较前改善。
(3)限制性通气障碍时,患者可正常,甚至可达100%。
(三)最大呼气中段流量
1.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F) 是根据用力肺活量曲线而计算得出用力呼出25%~75%的平均流量。
2.临床意义 作为评价早期小气道阻塞的指标。小气道阻塞MMF降低,比FEV1.0/FVC%更能反映阻塞情况。
(四)肺泡通气量
1.肺泡通气量 是指安静状态下每分钟进入呼吸性细支气管及肺泡与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
2.解剖无效腔 不参与气体交换的无效腔气的体积。
生理无效腔:肺泡中无相应毛细血管血流交换的气体。
两者合称为生理无效腔。
(五)临床应用
1.通气功能的判断 是肺功能检查的初筛项目。根据上述各项指标,并结合气速指数(正常为1),可对通气功能作出初步判断、判断肺功能状况和通气功能障碍类型。
气速指数=(MVV实测值/预计值%)/(VC实测值/预计值%)
(1)肺功能不全分级,见下表。
表5-3-1 肺功能不全分级
(2)通气功能障碍分型,见下表
表5-3-2 通气功能障碍分型
2.阻塞性肺气肿的判断度作出判断 见下表。
表5-3-3 阻塞性肺气肿程度判断
3.气道阻塞的可逆性判断及药物疗效的判断
支气管舒张试验:
(1)方法:
①测定前患者24h停用支气管舒张药,再行常规肺功能测定。
②当结果提示FEV1.0或FEV1.0/FVC%降低时,吸入沙丁胺醉0.2mg后15~20min,重复测定FEV1.0与FEV1.0/FVC%。
通气改善率=(用药后测定值-用药前测定值)/用药前测定值
(2)结果判断:改善率>15%,判定为阳性。15%~24%轻度可逆,25%~40%为中度可逆,>40%为高度可逆。
4.最大呼气流量(PEF)
(1)指用力肺活量测定过程中,呼气流速最快时的瞬间流速,亦称峰值呼气流速,主要反映呼吸肌的力量及气道有无阻塞。
(2)PEF日变异率=(日内最高PEF-日内最低PEF)/0.5(同日内最高PEF+最低PEF)
正常一般<20%,≥20%对支气管哮喘诊断有意义。
5.支气管激发试验
(1)支气管激发试验是测定气道反应性的一种方法。
(2)试验方法:
①准备:将试验所用药物组胺或乙酞甲胆碱用生理盐水按浓度0.03~16mg/ml,加倍递增稀释配制,4℃冰箱保存备用。受试者在受试前无呼吸困难症状,且FEV1.0占预计值≥70%,24h内停用支气管扩张剂。
②测定:测基础FEV1.0值,雾化吸入生理盐水2min,再测FEV1.0,潮气法呼吸,从最低浓度开始吸入药物,每一剂量都测FEV1.0,至FEV1.0较初始降低≥20%时终止。
组胺PD20FEV1.0<7.8μmol、乙酰胆碱PD20FEV1.0<12.8μmol,为气道反应性增高。
(3)临床意义:用于协助支气管哮喘的诊断,阳性可确定诊断。
主治语录
记住通气功能就是动态肺容积,需要了解的就是单位时间进入肺的气量和流速,这样对于理解各项检查会有很大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