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患关系的历史嬗变及发展趋势

医患关系的历史嬗变及发展趋势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医患双方直接交往,关系容易密切。武汉市中南社会调查研究所的调查表明,武汉市90%的市民认为,抗非典重塑了医患关系。医患之间的关系应建立在共同遵守国家法律的基础上,双方都应学法、守法,这是医患关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医方和患者的利益是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医患利益并重。6.医患关系复杂化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各种医疗保障制度日益

(一)医患关系的历史嬗变

1.古代医患关系 在远古时代,由于医学处于萌芽和形成初期,还没有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这时谈不上什么明确的医患关系。在我国古代社会,民间医生的医术大都由私人传授,私人开业,以“悬壶”、“铃医”或“走方郎中”的形式行医,至今走村串户、开诊所(包括出诊)、私人坐堂这三种医疗形式仍沿传不绝。古代的医患关系有以下三个特点:

(1)直接性。由于古代医学是经验医学,医者从了解病情、提出诊断意见到实施治疗,都是亲自诊察实施,没有第三方(含仪器设备)的中介。医患双方直接交往,关系容易密切。如中医的“望、闻、问、切”,就是以医生直接接触患者为前提的。

(2)单一性。由于当时的医学还处于自然哲学状态,没有从其他科学中分离出来,不存在医学分科,医疗照护的提供是由一位医生凭其医术与良知来做,因而任何一个医生对患者的任何疾病都需要全面考虑和负责,患者往往把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寄托于某一个医生,而该医生也就单独承担起诊治患者的全部医疗责任。这样就容易形成医患关系的稳定性和单一性。

(3)自律性。义务论规范下的医患关系,从医者把仁爱救人作为行医的基本信条,把治病救人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和美德,这种思想道德观念成为从医者积极主动医治患者的内在动力。那时医生只要做到视病犹亲、收费公道、药到病除,大致就是仁心仁术的良医。

2.近代医患关系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医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并以“分解”作为自身的基本特征。首先,它用还原论的研究方法,把人体分解为相互孤立的器官和细胞,而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其次,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系统地实验研究和诊治疾病提供了条件,诊疗方法逐渐置于实验科学基础上。再次,在近代医学基础上又形成了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模式,仅仅从人的生物属性来看待疾病和健康。上述特征说明了近代医患关系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

(1)间接性。在医疗活动中大量采用物理、化学等诊疗设备,改变了经验医学时期的治疗方法,仪器设备犹如屏障,冷峻昂贵的仪器与繁琐的检验成为医患交往中的中介。

(2)多向性。由于近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医生日益专科化,在医疗极度分工下,各专科医生注重自己的专长,只对某一疾病或某一部位的疾病负责,而不是患者的整体负责;医疗分工使得病患照顾成为团队工作,成员包括各专科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医技师、营养师、心理师、护工……这样为同一患者诊治的可能不只是一位医生,以往单一稳定的联系分解,双方的情感也相对减弱。

(3)片面性。以生物学为基础的近代医学为了探索疾病的生物因素,往往把疾病因素从患者整体中分离出去,舍去了疾患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孤立地研究病因,医生面对患者时可能见树而不见林,疾病从患者身上分离出来成为医生研究的对象,医术也从医生身上分离出来成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医患双方人与人的关系就这样逐渐被医术与疾病的关系所替代,医患关系显得短暂、淡薄而冰冷。

3.现代医患关系 现代医患关系的内涵与面貌正在急剧转变。20世纪以后,疾病谱、死亡谱及病因都出现了新的特点,这些变化促使近代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科学的发展,一方面向微观深入,也就是向亚细胞、分子、量子层的生命活动和疾病过程的内在机制深入;另一方面,从宏观来看,医学又在更高层次上把人当作一个整体来认识,把人看作包括自然环境在内种弊端。

小资料的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不同层面来观察人类的健康与疾病,运用综合措施来防治疾病。这些表明,现代社会的发展必将克服近代医患关系中的种

“非典”时期的医患关系

曾几何时,人们还在抱怨“白狼”、“折断翅膀的天使”,而“非典”让人们看到了大医精诚的再现,领悟了“医乃仁术”的真谛。据《南方网》报道,广州在“非典”过后不久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疫魔袭来,有88.7%的市民对医护人员改变了看法;有89.1%的市民表示对护士有了由衷的崇敬感。武汉市中南社会调查研究所的调查表明,武汉市90%的市民认为,抗非典重塑了医患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非典”时期的医患关系是一种理想的医患关系——充满同情心的医生和对医生充满信任的患者的彼此“关怀”。

(二)医患关系发展趋势

1.医患关系多元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已不仅限于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而是对生命质量及延年益寿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每个人都有不同方面的医疗服务,公众对医学将不再陌生。医学服务职能将更加广泛,如美容、增高、隆胸、减肥等都将成为医学的职能,甚至诸多的社会偏离行为如酗酒、吸毒、暴力等也可能解释为医学问题,用遗传、基因的概念去分析。这种社会生活医学化的趋势将改变传统的医患关系模式,推动医患关系向多元化发展。

2.医患关系社会化 在当代医学已发展为社会事业的情况下,医务人员必须改变医生与患者的线性关系,在对具体患者负责的同时,也要考虑其他患者和公众的利益。现在社区医疗保健、家庭护理、康复治疗等快速发展,医务人员走出医院,走向社会、走向家庭的趋势已愈来愈明显。

3.医患关系法制化 当前,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国家卫生立法逐渐完备。各种卫生法规对医患双方都提出了相应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医患之间的关系应建立在共同遵守国家法律的基础上,双方都应学法、守法,这是医患关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4.医患关系互惠化 医患之间的需求互惠互利关系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医院的补偿机制尚不健全,相当一部分卫生建设资金需要自行解决,医院必须提高经营效益,此效益必然来源于患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患者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衣食父母”。医方和患者的利益是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医患利益并重。

5.医患关系民主化 新型医患关系的另一特点是目标一致的双向人际关系,患者“医病”与医者“救人”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要求医患双方通过密切配合,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医患关系的民主化,有助于双方加深了解,使医务人员更加了解患者的社会背景、心理状况等对疾病的影响以及患者疾病的发展演变过程,以此帮助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更好地实施治疗。

6.医患关系复杂化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各种医疗保障制度日益完善,医疗费用的给付由第三者保险机构来支出及管控,形成了患者-保险机构-医院三方的互动关系。受限于各种医疗资源分配、医疗体系层级划分等变量之影响,使得医患关系与互动,增加了许多复杂的变量,置身如此环境下,医患双方都不免感到惶惑、无所适从。

(三)新形势下医患关系的异化

不应回避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无可避免地对医疗行业产生影响,使健康良好的医患关系发生扭曲。

1.医患关系功利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医疗市场和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出现了医院大型化、商业化,医院在考虑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同时也重视经济效益,把为患者服务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使得医患关系中的经济关系因素明显增强。这种发展趋势,使少数医务人员忘掉了应有的职业道德,见利忘义,把手中的技术和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筹码,拉关系、走后门、收受“红包”,极大地损害了正常的医患关系;部分患者亦不惜请客送礼以谋求就医中所谓的“安全感”和心理平衡。

2.医患关系淡漠化 随着越来越多的先进医疗仪器设备的应用,医患之间更多地增加了物的因素,一些医生建立了技术至上的理念,由对医学技术的倚重发展到崇拜,在诊断时越来越多地依靠仪器设备,传统的视、触、叩、听、望、闻、问、切基本检测手段正在逐渐淡化;护士病房巡视的主动意识随着床边对讲系统的现代化正在逐步退化。患者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医生、医院、药品公司、保险公司实现链接,可以通过计算机获得健康知识,用不着亲自去看医生,医患关系由“人(医生)-人(患者)”模式向“人(医生)-机器-人(患者)”模式转变。人际关系被人机关系所阻隔或替代,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相互沟通越来越少,出现了“高技术、低感情”的趋向。

3.医患关系庸俗化 少数医务人员和患者受某些世俗的影响,以个人感情义气和实用主义代替医患相处的原则,对有用者称兄道弟,迎来送往,打得火热,不惜违犯政策规定和医疗规章制度,有求必应;对无利者则敷衍应付,不管不问,使医患关系充满市侩习气,常常使正常医疗工作不讲科学和客观需要,出现随意性和盲从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