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性与通俗性的统一
医学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医疗语言首先是一种专业性语言,医生经过长期的医学学习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在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时,其中必然渗透了专业性的特点,带有很深的专业性印记,表现为言语中包含的原理、用语、程序的专业性,在句式选择、安排、组织等语言学方面的专业性,客观上形成了沟通交流的第一道鸿沟。要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就要做到语言浅显易懂,同时辅以形象、生动的比喻或借喻予以说明,尽量少用或不用生僻的专业术语,而用“老百姓的术语”沟通,这样才能做到有效性沟通。好的医疗语言通常是二者自然结合的“深入浅出”的语言。
(二)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医学是一门科学,医疗语言必定具有科学性,其语言阐述的基本原理、语言体系、语言沟通程序等均有着鲜明的科学性,具体表现在:医务人员讲话,要实事求是、有根有据,特别是关系到疾病的诊断问题,应该按照科学、理性的思维,全面采集相关信息,罗列各种诊断依据,综合考虑各种可能性,最终给出科学论断。但同时医疗语言沟通的对象是形形色色的患者,除了要掌握一般的说话技巧外,还要采用因人、因病不同的说话技巧,必要时甚至要用模糊表达、委婉表达、幽默表达等较为高级的沟通手段,充分体现了医疗语言的艺术性。
(三)准确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医疗语言作为一种职业语言,有着很强的权威性,患者对于医生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反复地推敲、琢磨,因此医疗语言必须准确无误、严谨清晰,经得起推敲。医学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对于能诊断清楚的病情,语言表达力求准确无误;对于不能明确诊断的病情,也要准确地说明未能做诊断,并提出建议,随诊或看其他专家;但同时,疾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医学语言有时指向不具体、不明确,讲话留有余地是一种准确,当讲则讲,不当讲则不讲也是一种准确。
(四)规范性与随机性的统一
医疗语言从谈话的内容,谈话的角度、表达的方式,谈话的语气、语言的禁忌等,都要符合医学职业规范。因此,规范性是医疗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也是医疗沟通的基本要求;但规范是为了更好地沟通,并不意味着医疗语言有着固定的模式,恰恰相反,由于患者求医模式的个性化,就要求医疗语言必须脱离避免千篇一律的套话和“官话”。根据患者的社会阶层、年龄、职业、社会地位、教育程度、个性脾气、病情轻重,以及对病痛的体验、耐受、对疾病的态度等方面,采取随机化策略,因人、因地、因事、因境而言,达到生动活泼、随机应变。
(五)简洁性与周到性的统一
医者语言要简洁明了,这体现了其职业需要。用简明的语言引导晤谈方向,解释病情事实,是语言艺术在医疗过程中的具体展现。反之,医生吞吞吐吐、啰啰嗦嗦的语言给人一种不自信、优柔寡断的印象,使患者不仅怀疑诊断的正确性,也怀疑医生的业务能力;但在实际医疗工作中,有时医者的语言又是一种繁琐、甚至罗嗦的语言,因为面对的是复杂的病情和千差万别的患者,医生还需要具备细致周到、不厌其烦的语言修养。有时反复的解释病情、交代注意事项是必须的,是满足患者心理需要的又一剂良药。
(六)交际性与治疗性的统一
医疗语言是医患交往的重要工具,具有鲜明的交际性、礼节性和庄重性,同时医疗活动作为一种实质上的服务性活动,要求服务者——医务人员必须着装整洁,以热情、诚恳、平等的态度和无歧视性的语言对待、善待、礼待服务对象——患者,这是医者语言交际性的集中体现;现代医学实践还认为,医务人员的工作语言,已融入了职业道德,成为医德和医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亲切恰当的语言和手术、药物一样,可以给患者以信心和慰藉,使患者减少顾虑,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语言也是防病、治病的工具。
(七)真实性与保护性的统一
从医疗沟通的本质来讲,医生对患者应当实话实说。这体现了医学伦理学及医学法学中对患者“知情权”的尊重原则。一般情况下,患者希望也应该获得有关自身疾病的真实信息。但有时要对患者隐瞒病情,这就是言语真实的辩证性。有时直言相告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作用,比如,对于那些感情脆弱的癌症或终末期患者,如果直言相告,可能会引起患者强烈的心理震荡甚至心理崩溃。另外,对诸如传染病、性病等特殊类型的患者,必须考虑到患者的实际心理需求,尊重其隐私权并加以保护。因此,医疗语言在这种情况下,就变成了一种“善意欺骗”的保护性语言,表现得避重就轻、言语委婉、含蓄等,这是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保护患者心理健康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