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从中医病因学相关认识即可以看出这一点。《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谓“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就是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素问·四时调神大论》也指出人必须顺应自然界的各种变化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而《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所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更是明确了自然界正常气候变化与病邪的辨证关系。认为人禀受自然界木、火、土、金、水五常之气,凭借自然界的气候而生、长、化、收、藏。自然界正常的气候能促使万物的生长,反常的气候则能伤害人群,如同水能行舟也能使之翻覆一样。人体如果不能适应外界物候变化,或自然界异常的物候变化有失其度,则可导致疾病。如果节令与气候不相适应,或“未至而至”,或是“至而不至”,或是“至而不去”,或“至而太过”,反常的六气,便会成为致病之邪,成为“六淫”而致病。
如何对待自然界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带来的威胁呢?《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云:“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则邪无由至矣。”强调人在自然面前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篇云:“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更明确指出:人在气交之中,往往因受邪而病,而不同性质的邪气,致病规律亦不相同。如湿病、历节病的形成,多在寒冷潮湿的环境气候下产生。而泌尿系感染、肠道感染以及妇女阴道炎等,也多为湿热下注。呼吸道感染,则多为风寒、风热之邪上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指出:“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更说明了阴虚虚劳证与季节的关系,符合临床实际情况。至于机体气血阴阳的变化与四时气候的关系,更有关中医辨证。《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明确指出外界气候的变化对于不同体质人群发病,具有重要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