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治未病”,一般说,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2个方面。《金匮要略》秉承《内经》《难经》“治未病”的思想,既重视“未病先防”,又重视“既病防变”。论中有所谓“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并提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是论“未病先防”。强调未病之时,内养正气,外避诸邪,则可保证气血流畅,阴阳平衡,足以避免外邪侵扰而导致发病。外慎致病因素,内适起居行为,以使人顺应自然,与客观环境协调,并保持体内环境稳定,则可以避免疾病发生。至于“既病防变”,则强调不慎得病之后,应该及早治疗。《金匮要略》云:“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则是为了避免病邪深入,病情加重。《金匮要略》论肺痈“始萌可救,脓成则死”,即强调早治者预后良好;而对于“欲作刚痉”“欲作奔豚”者,则强调在疾病将发未发之际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以防止发作,减轻症状,缩短病程。至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则是基于五脏之间的联系,强调在一脏有病时,即及早顾及他脏,以防发生传变影响他脏。从整体出发,善于治未病之脏腑,堵截病邪深入和已病脏腑间的传变之路,可以防止疾病的蔓延而促其早愈。
其实,《金匮要略》这种“治未病”思想在原书中还有很多条文有体现。《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既曰平人,是病象未显,但脉象已改变,从脉象改变上揣知其人有虚劳。《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篇“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平人无寒热表证,若有短气不足息的见症,就应预知其有里实(胸痹)。《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上气喘而燥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风水尚未发,但从上气喘燥等症状推测病者欲作风水,即先以汗法治之。《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篇:“发汗后,脐下悸动,欲作奔豚”。患者感觉脐下悸动,医者就要注意治疗即将发作的奔豚。《水气病》篇“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身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出现悖于常理的征象,通过分析,可以预知即将发作的疾病。《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酒黄疸者……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因预知其人欲发黄疸,故先据脉象的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治法治之。《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为了使生产时顺利,并防止一些生产后疾病的发生,在妊娠期预服调补药。由上述可知,《金匮要略》对古代治未病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现代卫生学角度而言,《金匮要略》已经确立了一级预防(病因学预防)、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和三级预防(病残预防)的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