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源流论》云:“病人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可见临床要取得良效,不仅在于用方得宜,还要求患者掌握正确的服药方法。所谓“但知其方药而不知其服法者,亦非善治也。”《金匮要略》非常重视服药方法。
对于服药的温度、时间、次数及量等均有要求(参见上篇第3章第七节)。
药引:灵活用好药引,不仅可以增强方剂疗效,而且有的还可减轻方剂毒副作用。如生姜作药引,因其有吸收促进作用,可增强药物的利用度而充分发挥疗效。《金匮要略》浆水送服赤小豆当归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取浆水性凉,善走之性,有利于发挥清热解毒作用;用小麦汁和大麦粥送服白术散,“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取麦粥汁饮调和,有利于和中培土,益肠胃而健中气;用酒送服土瓜根散,“酒服方寸匕”,取酒辛温通阳,用酒送服可以助药性。目前临床上药引的应用越来越少。其原因主要还是对药引缺乏认识,认为有药引、无药引同样治病。其实,药引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对于《金匮要略》重视药引的经验,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并继承之。
至于服药后的饮食调护措施,《金匮要略》同样是论之甚详。①啜粥以助药力,驱邪外出。如桂枝汤服法“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饮粥、温覆有利于桂枝汤发表解肌,促进汗出,顾护胃气,增强体力,保证邪去而正不伤。瓜蒌桂枝汤服法“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其意也在使谷气内充,中焦之津液外布,以利于酿汗驱邪外出。桂枝加黄芪汤服法“须臾饮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②啜粥顾护胃气,缓其药势,使祛邪而不伤正。如十枣汤药用芫花、甘遂、大戟,均为峻下逐水之品,药力峻猛有毒,易伤正气。张仲景采用“得快之后,糜粥自养”,以糜粥调养,顾护胃气,缓其药势。③其他。还有如百合洗方用法“洗已,食煮饼”,食以麦粉煮饼,益气生津,则津液生,口渴自解;五苓散治疗下焦饮逆证,要“多饮暖水,汗出愈,”旨在补充津液,温化水气以发汗,以使水饮内外分消。
服药宜忌:另外,掌握服药宜忌也很重要。如麻黄杏仁苡仁甘草汤,“温服,有微汗,避风”,药后取微汗是治疗风湿在表的原则,因已汗出,避风容易招致复感外邪。再如乌梅丸,“禁生冷滑臭等物”,是因为生冷滑臭可进一步损伤中阳,使寒热错杂之证更趋复杂。对于服用中药后必须忌用的食物,人称忌口,也非常重要。因为如果误食应该忌口的食物,便可能会降低中药疗效,或引起不良反应。一般来说,凡服中药,均应忌用生冷、油腻食物;对某些特殊病人,如疮家服药,还需忌辛散腥臊发物,如姜、椒、酒、鱼虾之类。今天说,临床还应注意不合理的中西药联合使用。因为中西药混合使用,到底是产生拮抗作用,还是产生协同作用,所以一般说来,中西药应该在时间上分开服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