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经节段学说

神经节段学说

时间:2023-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明内脏反应与自主神经有关。交感神经干交通支于脊神经的连接点在体表的投影与夹脊穴密切相关。由此可见,针刺夹脊穴,影响交感神经末梢多种化学递质的释放,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从而影响、调节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背腧穴的分布规律与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特点大致吻合,内脏疾病的体表反应区常是相应穴位所在。

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是各种神经元集中的部位。脊髓是仅次于大脑的第二级神经中枢,通过其灰质中各种不同功能细胞核及由此发出的各种神经纤维束,指挥全身组织和器官的生理活动。脊柱是人体的控制器,一旦大脑和躯干之间“神经冲动”的正常传导出现障碍,就可能导致多种疾病。

31对背脊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在背部都有广泛的分布,其中丰富的表皮神经分支还依一定的规律由表皮到内脏,起全面联络作用。背部腧穴穴区组织中广泛分布的神经末梢、脊神经后支和邻近穴位的椎旁交感神经干。脊椎两旁分布着椎旁神经节,它们借节间支连成神经干,交感神经干,其交感支与脊神经的连接点在体表的投影与夹脊穴密切相关。

背部区域是脊神经所在之处。附近均有相应脊神经后支平行伴行,在与夹脊穴水平的对应关系上,相平行者占54.4%,神经后支穿皮下处有高于或低于夹脊穴水平者,后支神经纤维所支配的范围覆盖了背区部位,刺激夹脊穴可影响脊神经前后支,而前支与交感神经相联系,故背俞穴与脊神经和交感神经有密切联系。内脏病变不但可通过脊神经还可通过自主神经反应到头部、躯体和四肢。根据动物实验,证明内脏病变在耳郭上的反应点是在自主神经的参与下形成的。说明内脏反应与自主神经有关。临床针刺夹脊穴治疗血管性头痛、肢端感觉异感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脑血管病、红斑肢痛症、高血压等病取得很好疗效,即可说明此问题。

脊柱两旁的竖脊肌位于全部棘突两侧,脊神经后支自椎间孔处由脊神经分出,绕上关节突外侧向后行,其外倾5支进入竖脊肌,其内侧支分布于背深肌和脊柱,也恰好是夹脊穴穴位所在之处,脊柱两旁的交感干神经节借节间支连接成左右两条交感干,31对脊神经皆与交感干之间由交通支联系。白交通支存在于胸1~腰3各脊神经的前支与相应的交感神经干神经节之间;灰交通支连接交感干于31对脊神经前支之间。交感神经干交通支于脊神经的连接点在体表的投影与夹脊穴密切相关。

针刺背腧穴时,针尖经竖脊肌沿棘突两侧进入,可刺激脊神经前支、后支、交感神经干。针感多会沿着肋间传导,可见针刺背部腧穴时不但可影响脊神经后支,还可涉及前支,并由此影响交感神经干,使其末梢释放化学物质,起到调节内脏功能的作用。试验研究证明,对针刺而言,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最重要的儿茶酚胺,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针刺夹脊穴时刺激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去甲肾上腺素就会释放到周围的组织和靶器官中,从而强有力地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并且,针刺夹脊穴还能引起乙酰胆碱的释放,使乙酰胆碱的活动增强,从而影响多组织、多器官的生理活动。由此可见,针刺夹脊穴,影响交感神经末梢多种化学递质的释放,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从而影响、调节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背腧穴的分布规律与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特点大致吻合,内脏疾病的体表反应区常是相应穴位所在。通过穴位解剖表明,针体必经脊神经的后支或其附近,针尖很接近或触及肋间神经,胸部穴位针尖离交感神经干很近;电针对肋间神经干有直接刺激作用,电针同侧的镇痛效果优于非同侧,具有类似于药物局部麻醉的作用。对体表的各种良性刺激不仅缓解了肌肉痉挛,改善了局部组织代谢,缓解了神经血管的受压,消除或减轻了躯体因素对内脏神经的影响,同时治疗的良性刺激作用于躯体感觉神经末梢及交感神经末梢,通过神经的轴突反射、节段反射途径作用于脊髓相应阶段,有自主神经中枢调整了内脏功能。良性信息作用于大脑皮质,激发高级神经中枢的整合、调整功能,产生一系列神经体液的调节机制,调动起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协同达到恢复生理平衡,消除病理过程,抵御疾病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