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物全息理论

生物全息理论

时间:2023-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物全息理论是1973年由山东大学生物系张颖清教授提出的,局部反映整体是生物全息理论的精华,近些年已获得全世界科学家的广泛认同。生物全息律主要研究生物内,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在生物学特性上的全息相关规律。生物全息律在医学上应用十分广泛。背针疗法也是一种全息疗法。根据生物全息律,人体背部是人体的一个缩影,包括了人体各部分的信息。临床上根据这些阳性反应,就可以从背腧穴来诊断相应脏腑的疾病。

生物全息理论是1973年由山东大学生物系张颖清教授提出的,局部反映整体是生物全息理论的精华,近些年已获得全世界科学家的广泛认同。这与胚胎学上的“个体发育反映系统发育”是一个道理。生物全息律主要研究生物内,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在生物学特性上的全息相关规律。这门学科专门研究人体各相对独立部位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并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修身养性。全息,即人体的任何局部或特定部分,都完整地反射出人体的整体信息,犹如一面镜子,能反映人的全貌,破碎后的镜片仍能反映人体全貌一样。揭示了生物体,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全息对应性。生物体内,其功能和结构与其周围的部分有相对明显的边界并为相对独立的部分,即构成一个“全息元”,机体内各“全息元”生物特性相似程度较大,各部位全息元上的分布规律与各对应部位全息元上分布规律基本相同,使每个全息元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了整体的缩影,也使各个全息元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这就是“生物全息律”。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于1973年就在人体手部第2掌骨桡侧发现了新的有序穴位群,据此发现了人类第2掌骨节段上的穴位分布与全身各部位一一对应,每一对应部位之间存在着生理或病理上的相关性。从而使第2掌骨节段的穴位分布恰似整个人体的缩影。现已被证实而且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这一穴位群反映了人体的整体和器官,包含着人体各部位的生理和病理信息,当某一器官或部位有病时,这一穴位群中相对应的部位就会有反应,我们即可根据这些反应来进行全息诊断、治疗和保养。生物全息律在医学上应用十分广泛。人体的任何一个长骨、肢节、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位,都存在类似的全息规律,存在类似的穴位规律。如桡尺骨、肱骨、胫腓骨、股骨甚至指骨等均有此规律。近些年十分流行的头针、面针、眼针、耳针、鼻针、人中针、口针、舌针、腹针、脐针、脊针、项针、手针、足针、胸针、脊背按摩疗法等,都是局部能够反映整体的较好体现,是人体全息疗法的一个部分。背针疗法也是一种全息疗法。

根据生物全息原理,以脊柱为一个局部看,在脊柱的两侧,膀胱经内侧的边缘上,分别同时存在两条全息反射区,从第1寰椎至第4颈椎为头部全息反射区;第5、6、7颈椎为颈部全息反射区;第7颈椎至第1胸椎为上肢全息反射区;第2、3胸椎为肺全息反射区;第4、5胸椎为肝、胆全息反射区;第6胸椎为胃全息反射区;第7、8胸椎为十二指肠、脾全息反射区;第9、1 0、11胸椎为肾(腰)全息反射区;第2胸椎至第4腰椎为下腹全息反射区;第5腰椎至骶椎为腿的全息反射区;尾椎为足的全息反射区。当然,如将整个背部作为一个局部,也同样可确定为一个反射区,这就是背针疗法。

根据生物全息律,人体背部是人体的一个缩影,包括了人体各部分的信息。它的信息传递依靠全息反射机制,即脑内全息联系的神经元作为反射中枢而形成的全息反射路。背部的每一位区内中枢的形成,都与其所对应的整体部位在中枢内的投射存在着双向突触联系。这个中枢的基本部位在脑干,从脑干到大脑皮质的各级中枢,都有神经细胞渗入这一反射过程的控制。因此,某一器官内脏发生疾病,机体即按照全息辐散原则将病理信息传向全身不同部位,以及与其相对应的各个生物学物质特性相似程度较大的全息穴位。使之释放出组胺等致痛物质及其他化学物质,产生对痛刺激敏感,皮肤电阻降低,痛阈降低等异常现象。临床上根据这些阳性反应,就可以从背腧穴来诊断相应脏腑的疾病。

在背腧穴上进行治疗时,背腧穴会将“损伤”信息传到中枢神经后,神经中枢会立即将穴位需要修复或调整的信息,经全息—特异性联系而激发出能修复或调整穴位的特定的生化物质组合,并使体内浓度产生变化,通过体液循环到达穴位进行修复或调整,由于这些穴位与疾病部位相对应,且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较大,所以在修复或调整穴位的同时,调整信息也按辐散原则传向相对应的患病部位,从而使病变修复和调整。最后,当内脏疾病愈合,穴位也同时被修复,而背腧穴的阳性反应也会随之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