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疏导经气,调和气血 邪客于形,未入脏腑,局部经气阻滞,荣血不行,或气血不调,运行不畅,甚至气滞血瘀,引起肢体肿胀疼痛,麻木痿软,脏腑功能活动失去平衡,刺背腧穴可“通其血脉,调其血气”,疏导经气,引正祛邪。如《素问·缪刺论》说:“邪客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夹脊疾按之如痛,刺之傍三疳,立已。”《素问·举痛论》指出:“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痹止矣。”由于经气得到疏导,气血得到调和,使卫气通行,则邪气散乱,血气得复,诸病愈矣。
2.泻却邪气,隔拒传变 背腧之脉,内通脏腑。邪客不去,内追五脏,可刺灸背腧穴泻却邪气,止其传变。此乃《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之要旨。泻邪要注意病变发展的不同阶段,抓住时机。一是邪初盛于经脉,来入于内时,取背腧急泻之。如《素问·刺疟篇》所言:“疟脉满大、急剌背腧,用五脏俞背腧各一,适行至于血也”正是此意。疟疾有个由表入里的过程,针刺并泻之,可达隔拒传变的目的;二是病邪深入,迫近脏腑,取背腧泻之。《素问·长刺节论》曰:“阴刺入一旁四,处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藏,迫藏刺背,背腧也,刺之迫藏,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说明背腧是脏气聚会之处,故病邪迫近脏腑可以针刺背腧祛邪外出,以防脏腑受病。
3.补虚泻实,调治脏腑 由于背腧穴与脏腑的特殊联系,使得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用于脏腑虚弱不能抵御外邪,或脏腑被饮食劳倦,七情所伤,出现虚损病症时,可通过刺之以扶正祛邪。《素问·奇病论》记载:“胆瘴……数谋虑而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用于泻实,是指当某脏腑感受外邪而发病,表现为邪实证时,通过针刺之可驱邪外出。《素问·水热穴论'》日:“五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补虚即扶助正气,正气强则抗病力强,有利于抗邪;祛身邪则可以扶正。邪去正强,则脏腑安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