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属多年生植物,生长株高可达40~80厘米,主要分布在寒温带的中国西北地区以及蒙古高原南部地区,茎生多毛,有12~18对小叶。正品药材根一般以4年采挖为好,习性耐寒、耐旱、怕热、怕涝。多生长于干旱向阳山坡草地或向阳林缘灌丛间。栽培宜在寒凉干燥的气候,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沙质土壤为好。
1.采收季节 春、秋二季采挖生长4~5年以上的黄芪,切去根头,除去须根、泥土,晒干。
2.药材规格 商品黄芪按产地分卜奎芪、宁南芪、宁古塔芪、正口芪、绵芪、红芪。按加工方法分冲正芪、正炮台芪、副炮台芪、正小技、副小枝等。按性状分黑皮芪、白皮芪、红皮芪3种,每种又分1~3等。以根条粗长、独枝无叉、外皮光润、皱纹少、质坚而绵、断面色黄白、粉性足、味甜者为佳。黄芪以宁夏南部西海固山区,山西的浑源、繁峙、代县地区,陕西旬邑以及秦岭地区,内蒙古的武川、卓资、乌兰察布盟、鄂伦春旗、锡林郭勒盟、哲里木盟等地产量大、质量佳。红芪以甘肃河西走廊岷县,宕昌等地区的质量最佳。
3.特征 黄芪直根圆柱形,有的有分支,上端较粗,长30~90厘米,直径1~3.5厘米,表面纵皱色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有粉性,皮部黄白较疏松;木部菊花纹理状,气似豆腥味、微甜。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质量以根条粗长、菊花心鲜明、空洞小、破皮少者为佳;红芪以皮色红润,根条均匀、坚实,粉性足者为佳。规格一般按粗细、长短分为3个等级。红芪为野生,根呈圆柱形,大多为直条状,少有分支,上端略粗,下端渐细,长10~50厘米,直径0.6~2厘米;表面灰红棕色,具纵皱纹及少数支根痕,栓皮易脱落而露出淡黄色的皮部及纤维;皮孔横长,色浅,呈黄色或暗黄色,略突出;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纤维性并显粉性;横切面皮部黄白色占半径的1/3~1/2,形成层淡棕色,木质部淡黄棕色具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甜,嚼之有豆腥味、特征可概括为:红芪单根圆柱形,上粗下细色红棕;质硬而韧富粉性,皮部黄白较疏松;气微味甜豆腥味,补气固表治疽痈。
4.植物性状 黄芪野生者,根的顶端常带有较粗的根头,其上有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的地上残茎。栽培者,根头部残茎已切除。根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支,上端较粗。少数老根的顶端或根的中心偶成枯朽状而呈黑褐色或空洞,习称“胡椒眼”。主根长30~90厘米,直径1~3厘米,(蒙古黄芪主根略粗短、分支略多)。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沟纹,皮孔横向延长、略突起。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横切面皮部占1/2~2/3,乳白色至淡黄白色(蒙古黄芪黄白色),有多数放射状弯曲的裂隙。木质部淡黄色(蒙古黄芪色稍深),具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形成层淡棕色。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