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特点】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或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全年均可发病,4~7月为流行高峰。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有短暂非特异性前驱症状如发热、寒战、头痛、食欲缺乏、咽炎等症状,数小时至1~2天后,腮腺即显肿大,发热自37.5~40℃不等;也可无前驱期症状,而以耳下部肿大为首发症状。腮腺一般为一侧首先肿胀,但也有两侧同时肿胀者;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而具坚韧感,边缘不清。当腺体肿大明显时,出现胀痛,张口咀嚼及进酸性饮食时更甚。局部皮肤紧张发亮,表面灼热,但多不红,有轻触痛。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腮腺管口(位于上颌第二磨牙处的颊黏膜上)在早期常有红肿。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波及,出现明显肿胀,轻触痛,吞咽困难。腮腺肿胀大多于l~3天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恢复正常。整个病程10~14天。不典型病例可无腮腺肿胀而以单纯睾丸炎或脑膜脑炎的症状出现,也有仅见颌下腺或舌下腺肿胀者。生殖系统并发症多见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睾丸炎一般13~14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高,常合并附睾炎;卵巢炎症状较轻,不影响受孕,偶可引起提前闭经。胰腺炎儿童中少见。
【西医处方】
症状较重的病儿用。
1.利巴韦林(病毒唑) 15mg/(kg·d)分2次口服或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2.西咪替丁(甲氰米胍) 10~15mg/kg静脉滴注。一般5~7天。
说明
(1)部分病儿可合并急性胰腺炎,其治疗请参看有关章节。
(2)部分病儿合并睾丸炎,可用“丁”字带将阴囊托起,并服用泼尼松及己烯雌酚。
(3)合并脑炎者按病毒性脑炎处理,主要是注射a-干扰素并用抗脑水肿药物(呋塞米、甘露醇和地塞米松)。
(4)几种肠道病毒和流感、副流感病毒均可引起腮腺肿胀,但不引起传染,故1名儿童可反复罹患几次腮腺炎。应做血清学检查予以鉴别。
(5)注射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或MMR疫苗仅能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感染,对其他病毒感染无效。其他病毒感染引起的腮腺炎不属于传染病。
(6)进行呼吸道隔离至腮腺肿胀消退。
【中医处方】
处方1 银花12g,紫花地丁、连翘、牡丹皮各10g,黄连、犀角各3g(现用水牛角代,30g)。
此方为银花解毒汤(《疡科心得集》)。功效清热解毒。主治热毒炽盛证。宜适用于流行性腮腺炎表热未解而热毒壅结者。
处方2 黄芩、黄连各15g,人参3g,橘红、玄参、生甘草各6g,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各3g,白僵蚕、升麻各2g,柴胡、桔梗各6g。
此方为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功效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主治大头瘟。用于本病热毒蕴结者,症见腮部漫肿,胀痛拒按,伴憎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红苔黄,脉浮数有力。表证忌用。
处方3 柴胡15g,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各9g,大黄6g,大枣4枚,生姜15g。
此方为大柴胡汤(《金匮要略》)。功效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用于本病合并急性胰腺炎者。
处方4 龙胆草、柴胡、生甘草各6g,栀子、黄芩、木通、车前子、生地黄各9g,泽泻12g,当归3g。
此方为龙胆泻肝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效清肝胆实火。主治肝胆实火证。用于本病病变过程中并发急性睾丸炎者。本剂药性苦寒,易伤脾胃,且以清泻肝胆实火为主,故不宜用于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者。
【康复处方】
1.注意休息,减少外出,避免传染其他人。
2.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避免刺激食物及酸味饮料。
3.并发睾丸炎者,可用止痛药,并用丁字带托起,置冷水袋以减轻疼痛。
4.肿胀局部护理:用如意金黄散+醋或茶水调后外敷,每日1~2次;或用鲜仙人掌捣碎取汁+白糖涂于纱布上外敷于肿胀处,每12小时更换1次。
【点评】
流行性腮腺炎临床上需与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复发性非化脓性腮腺炎鉴别。治疗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可选用抗病毒药物,积极处理并发症。该病预后好,均能完全恢复;并发脑膜脑炎者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儿脑电图改变恢复较慢可同时伴有轻度头痛;并发睾丸炎者,预后好,极少数生育能力受影响,但发生不育者少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