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确诊病例在确诊几天前有传染力

确诊病例在确诊几天前有传染力

时间:2023-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系由EB病毒所致的良性的急性或亚急性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儿童及青少年多见;6岁以下幼儿患本病时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全年均有发病,以晚秋初冬为多。潜伏期5~15天。本病的症状虽多样,但大多数可出现较典型的症状。发热高低不一,多在38~40℃之间。中毒症状多不严重。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引起腹痛及压痛。本病预后良好,病死率仅为1%~2%,多系严重并发症所致。此方为少腹逐瘀汤。

【疾病特点】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系由EB病毒所致的良性的急性或亚急性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儿童及青少年多见;6岁以下幼儿患本病时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全年均有发病,以晚秋初冬为多。潜伏期5~15天。起病急缓不一。前驱症状历时4~5天,如乏力、头痛、纳呆、恶心、稀便、畏寒等。本病的症状虽多样,但大多数可出现较典型的症状。发热高低不一,多在38~40℃之间。热型不定,可呈弛张、不规则或稽留型。热程自数日至数周,甚至数月。中毒症状多不严重。淋巴结肿大以颈淋巴结最为常见,腋下及腹股沟次之。直径1~4cm,质地中等硬,分散而不粘连,无明显压痛,不化脓、双侧不对称等为其特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引起腹痛及压痛。半数以上患者有咽、腭垂、扁桃体等充血、水肿或肿大,少数有溃疡或假膜形成。患者每有主诉咽痛。少数有肝大、肝功能异常、黄疸,但转为慢性和出现肝衰竭少见。几乎所有病例均有脾大,大多仅在肋缘下2~3cm,偶可发生脾破裂。约10%的病例在病程1~2周出现多形性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亦可有麻疹样、猩红热样、荨麻疹样、结节性红斑等皮疹;多见于躯干部,较少波及肢体,常在起病后1~2周内出现,3~7天消退,不留痕迹,未见脱屑。本病的病程自数日至6个月不等,但多数为1~3周,偶有复发,复发时病程较短,病情也轻。本病预后良好,病死率仅为1%~2%,多系严重并发症所致。

【西医处方】

可取下列三药之一:

1.更昔洛韦(丙氧鸟苷) 5~7.5mg/kg静脉滴注,用14~21天。

2.阿昔洛韦(无环鸟苷) 20mg/(kg·d)分3次口服,用14~21天。

3.α-干扰素(α-IFN) 5万~10万U/(kg·d)肌内注射用14~21天。

说明:

(1)更昔洛韦直接抑制病毒复制,有较好疗效。阿昔洛韦效果不如更昔洛韦。

(2)更昔洛韦和阿昔洛韦对骨髓造血有抑制作用,治疗期间每周应查血常规l~2次,白细胞计数<1.5×109/L(1 500/mm3),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500/mm3)时应暂停药观察,待白细胞计数回升后再继续治疗。

(3)用药期间每1~2周查肝、肾功能各1次。

(4)个别病例合并EB病毒脑炎、心肌炎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者应给予泼尼松口服。

(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上应与急性巨细胞病毒肝炎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相鉴别。

【中医处方】

处方1 银翘散(详见流感处方1)。用于本病初起见表证者,热者忌用。

处方2 普济消毒饮(见腮腺炎处方2)。用于本病热毒炽盛者,表证忌用。

处方3 木通、甘草各3g,淡竹叶、滑石(煎)、山栀、赤芍、赤茯苓各10g,茵陈15g。

此方为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效清热活血。主治下焦湿热。适用于本病症属下焦湿热者,对脾肾不足者不宜使用。

处方4 小茴香1.5g,干姜、延胡索、没药、川芎、肉桂各3g,赤芍、五灵脂各6g,当归、蒲黄(包煎)各9g。

此方为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功效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主治血瘀证。本方适用于本病后期血瘀者。血瘀兼有正虚者可选用补阳还五汤。

【康复处方】

1.患儿在急性期宜卧床休息,在发热、咽炎以及全身不适等症状消失后即应起床活动。

2.保持皮肤清洁,勤换内衣,穿宽松衣服。

3.不管有无脾肿大,病后2个月内应避免举重物及参加对抗性的运动,以免发生脾破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