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特点】
伤寒、副伤寒是由沙门菌中伤寒沙门菌或副伤寒沙门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通过污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蟑螂等媒介而传播。人对伤寒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全年均可发病,但多见于夏秋季节,7~10月是高发季节。患病率以儿童及青壮年年龄组为高。潜伏期7~14天,典型伤寒可分四期。
1.初期 病程第1周,起病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体温呈阶梯上升,于5~7天内达39~40℃,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头痛、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等。可见脾大和相对缓脉,部分患者出现玫瑰疹。
2.极期 病程第2~3周,呈持续稽留或弛张高热,有食欲缺乏、腹胀、便秘或腹泻、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嗜睡或谵妄。
3.缓解期 为病程第3~4周,大部分患者体温逐渐下降,症状好转。少数中毒症状重,继续高热,出现肠出血或肠穿孔。
4.恢复期 体温正常,出汗多,食欲亦渐好转。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
目前我国伤寒常不典型,多为轻型,中毒症状轻,相对缓脉和玫瑰疹亦少见,病程短,1~2周内痊愈。暴发型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有畏寒,高热,腹痛,腹泻,中毒型脑病,心肌炎,肝炎,肠麻痹,休克等表现。常有显著皮疹,也可并发DIC。小儿伤寒一般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学龄期儿童症状与成人相似,但多属轻型。婴幼儿伤寒常不典型,起病急,伴有呕吐、惊厥、不规则高热、脉快、腹胀、腹泻等。玫瑰疹少见,白细胞计数常增多,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颇为常见。
【西医处方】
处方1 抗感染治疗,重症病儿一般用(1)及(2)中的任一药:
(1)头孢曲松(罗氏芬)100mg/kg加入l0%GS 50~100ml中静脉滴注,12小时1次。
(2)0.2%氧氟沙星5ml/kg静脉滴注,1天2次
或氯霉素30~40mg/kg加入10%GS20~30ml/kg中静脉滴注,12小时1次
或头孢克肟10mg/(kg·d)分2次口服
或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10~15mg/kg加入10%GS 100~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
处方2 抗感染治疗,适用于轻症病儿。
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100mg/(kg·d)分4次口服
或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200mg/(kg·d)分4次静脉滴注(青霉素皮试阴性)
或增效磺胺甲唑(复方新诺明)50mg/(kg·d)分2次口服
或氧氟沙星(或环丙沙星)10~15mg/(kg·d)分2次口服
说明:
(1)伤寒杆菌的抗药菌株日渐增多,应结合当地的药物敏感试验选药。重症病儿,第1周一般用两种抗菌药物静脉滴注,热退至正常后用1种维持,全疗程2~3周。
(2)小婴儿不宜用氯霉素和磺胺药。宜选用第三代头孢(首选)或氟喹诺酮类药物(次选)。头孢曲松(罗氏芬)和头孢拉啶(复达欣)较佳。近年国外推荐口服头孢克肟治疗伤寒,疗程2周。第一和第二代头孢菌素对伤寒疗效不佳,不宜选用。呋喃类药物副作用大,儿科不用。
(3)副伤寒的抗菌治疗同伤寒。伤寒带菌者用大剂量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加丙磺舒或SMZco)治疗。亦可用环丙沙星治疗(80%有效)。
(4)阿米卡星和氧氟沙星应用注意事项请参看本节“一、细菌性痢疾说明(1)”。
【中医处方】
处方1 杏仁6g,蔻仁3g,半夏6g,厚朴3g,藿梗6g,薏苡仁12g,通草6g,茯苓9g,猪苓6g,泽泻6g。
此方为藿朴夏苓汤(《医原》)。功效化湿解表。主治湿温初起,湿遏卫气。本方适用于本病初起,湿遏卫气。症见身热恶寒,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本方功专化湿,热盛者应加用清热之品。
处方2 黄连3g,厚朴6g,制半夏3g,石菖蒲3g,香豉9g,炒栀子9g,芦根60g。
为连朴饮(《霍乱论》)。功效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主治湿热内阻。症见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等。适用于本病见于气分湿热者。表证者慎用。
处方3 生石膏24g,生地黄15g,乌犀角(代)6g,川连3g,栀子6g,桔梗3g,黄芩9g,知母12g,赤芍12g,玄参9g,连翘6g,竹叶9g,甘草3g,牡丹皮9g。
此方为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主治气血两燔证。用于本病邪入厥阴、神昏抽搐者。对湿热证者不宜。
处方4 生石膏50g(先煎),淡竹叶、人参、生甘草各6g,半夏9g,麦冬20g,粳米10g。
此方为竹叶石膏汤(《伤寒论》)。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主治本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本方用于本病后期正虚邪恋者。对热病正盛邪实,或大热未衰,或气阴未伤者,不宜使用本方。
【康复处方】
1.发热期间给予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无渣流质,如米汁、菜汤、肉汤等,少用产气食物如糖及牛奶;热退后5天改用少渣饮食,如面条、米粥、豆腐。
2.绝对卧床休息至热退后1周,恢复期无并发症者可逐渐增加活动。
3.高热时采用头部冷敷、温水或温水乙醇(38~40℃)擦浴等物理降温,避免药物降温,以防虚脱。
4.便秘时用开塞露或用低压盐水灌肠,忌用泻药。
5.腹胀时采用松节油腹部湿热敷、肛管排气,忌用新斯的明。
6.恢复期合理安排饮食,忌过饱、忌生硬,防肠道并发症发生。
7.患儿的食具、便具单独使用。
【点评】
由于沙门菌感染日趋增多,而伤寒发病减少,毒力较强,耐药及L型伤寒的相对增多,加上有效抗生素的及时使用,伤寒的误诊率有上升的趋势。加强对伤寒临床特点的变化及小儿伤寒的特点认识,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