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检查结果

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检查结果

时间:2023-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各种细菌感染引起的软脑膜化脓性炎症。引起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原菌与患儿发病年龄以及当地较常见的致病菌有一定关系,新生儿7天内出现的脑膜炎的致病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多见。根据病史以及临床表现结合脑脊液结果,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并不困难。由于化脓性脑膜炎是严重感染,选用抗生素时要联用两种或三种抗生素。化脓性脑膜炎的疗程应为4~6周。

【疾病特点】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各种细菌感染引起的软脑膜化脓性炎症。小儿由于血-脑脊液屏障发育不完全,对细菌的通透性较高,细菌容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而引起颅内感染。临床表现与患儿年龄有密切关系,年龄较大儿童的临床表现以发热、呕吐、头痛、烦躁,并伴有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小婴儿,尤其是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表现为反应差,呕吐,吃奶少或不吃,活动少,不哭闹,体温不升或发热,严重者可以有惊厥或四肢抖动,有时表现为呼吸节律的改变。体格检查:患儿反应差,前囟门隆起或紧张,颅骨骨缝增宽,有时有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减弱的改变,角弓反张体位,四肢肌张力增高等。引起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原菌与患儿发病年龄以及当地较常见的致病菌有一定关系,新生儿7天内出现的脑膜炎的致病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多见。生后14天以上发病者以及婴幼儿以革兰阳性菌为多见,常见细菌为脑膜炎双球菌,其次为肺炎链球菌以及葡萄球菌。其中脑膜炎双球菌引起者又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病死率高,容易发生流行。化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表现为白细胞以及蛋白升高,糖以及氯化物降低,脑脊液混浊。根据病史以及临床表现结合脑脊液结果,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并不困难。临床上要鉴别的疾病是颅内出血以及脑积水等,脑脊液结果可以将它们鉴别开来。如治疗不彻底,患儿因为脑脊膜粘连导致脑积水等后遗症。

【西医处方】

处方1

(1)青霉素:40万~60万U/(kg·d)。分4次静脉滴注。共4~6周。

(2)头孢拉啶:100mg/(kg·d),分2次静脉滴注,4~6周。

(3)美罗培南:15~20mg/(kg·次),每8小时1次。4~6周。

(4)甘露醇:0.5~1g/(kg·次),每6~8小时1次。

(5)苯巴比妥:饱和量为20mg/kg,然后以10~20μg/(kg· min)静脉滴注维持。

处方2

(1)青霉素:40万~60万U/(kg·d)。分4次静脉滴注。共4~6周。

(2)头孢拉啶:100mg/(kg·d)。分两次静脉滴注。4~6周。

(3)万古霉素:15~20mg/(kg·次),每8小时1次。

(4)甘露醇:0.5~1g/(kg·次),每6~8小时1次。

(5)苯巴比妥:饱和量为20mg/kg,然后以10~20μg/(kg· min)静脉滴注维持。

说明:

尽可能在用药治疗前进行脑脊液检查,根据细菌培养结果以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大剂量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的杀菌剂,用药疗程要足够。“处方1”适用于病原菌未明或考虑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的患儿。脑膜炎时大剂量的青霉素可以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头孢拉啶以及美罗培南也容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到脑组织中,而且美罗培南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对革兰阴性菌以及革兰阳性菌均具有强大的杀伤作用。由于化脓性脑膜炎是严重感染,选用抗生素时要联用两种或三种抗生素。化脓性脑膜炎的疗程应为4~6周。甘露醇为脱水剂,可以降低颅内压,颅内感染引起颅内高压时使用甘露醇的剂量为:婴幼儿每次1g,新生儿(足月儿)每次0.5g,早产儿每次0.25g,有使用甘露醇引起肾损害的报道,甘露醇应该逐渐停药,突然停药可致颅内压反跳性升高。对反复抽搐的病人使用苯巴比妥止痉,先使用饱和量,然后根据病情使用维持量,如病人抽搐停止应逐渐减量直至停药。

“处方2”对革兰阳性菌,特别是葡萄球菌脑膜炎引起的脑膜炎疗效显著,无脑膜炎时万古霉素并不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而发生脑膜炎时,血-脑脊液屏障对万古霉素的通透性显著增加。使用万古霉素期间要每星期查尿比重,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且不能与肾毒性药物同时使用。

【中医处方】

处方1 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15克(先煎),水牛角8g,生地黄、牡丹皮、赤芍、连翘各10g,玄参6g,栀子、竹叶各5g,黄连5g。

此方清营泄热,凉血解毒。适用于患儿高热不退,头痛剧烈,颈项强直,神志昏迷,谵妄不宁,恶心呕吐,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热甚动风见抽搐者加钩藤6g,羚羊角粉5g;便秘加大黄5g,枳实6g;呕吐严重者加赭石6g,旋覆花8g。

处方2 仙方活命饮合白虎汤加减:生石膏15克(先煎),金银花、连翘、天花粉各8g,知母、浙贝、皂刺、穿山甲各5g,生大黄5克(后下),白芷4g。

此方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适用于急性暴发型:患儿高热烦渴,头痛如裂,呕吐,抽搐,甚至谵妄或昏迷,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洪大而数。毒火热甚加牛黄解毒丸1颗,或加大青叶,紫花地丁,败醤草各8g,蒲公英15g;头痛剧烈者加法半夏6g,竹茹8g,天竺黄6g。热极生风而见抽搐者加钩藤7g,僵蚕6g,羚羊角粉6g。热陷心包而见神昏谵妄者加紫雪丹1粒。

【康复处方】

1.化脓性脑膜炎的患儿,要卧床休息,由于有颅内高压的出现,一定要定时观察瞳孔的大小,形状的改变,对光反射是否灵敏,要24小时监护生命体征的变化:体温、血压、呼吸、脉搏以及血氧饱和度等。

2.密切观察患儿神志的变化,患儿如果神志由昏迷转为浅昏迷或嗜睡然后神志清醒则表示病情好转,反之则是病情严重的表现。

3.注意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特别要注意患儿血气的变化,注意防治酸碱失衡。

4.注意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内,体温过高易引起抽搐而加重患儿的病情以及引起颅内压的进一步升高,降低患儿体温可以用物理的方法,也可以用化学的方法。

5.患儿病情痊愈后,要加强患儿语言、肢体等的功能锻炼。

【点评】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各种细菌感染引起的软脑膜化脓性炎症。临床表现以发热、呕吐、头痛、烦躁,并伴有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小婴儿则表现为反应差,呕吐,吃奶少或不吃,活动少,不哭闹,体温不升或发热,有惊厥或四肢抖动,有时表现为呼吸节律的改变。体格检查:患儿反应差,前囟门隆起或紧张,颅骨骨缝增宽,有时有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减弱的改变,角弓反张体位,四肢肌张力增高等。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原菌的治疗,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其他治疗包括脱水利尿,镇静止痉退热等。部分患儿遗留有脑积水或脑瘫,智力障碍等后遗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