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脑血液循环生理与病理生理

脑血液循环生理与病理生理

时间:2023-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血压患者只要平均动脉压较平时降低30%以上,脑血流量的自动调节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脑血流量也会减少。在缺血或缺氧的病理状态下,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紊乱使血管扩张,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可出现缺血区充血、过度灌注或脑内盗血现象。因此,不同部位缺血出现的病理损害程度不同。

正常成年人的脑重约1 500g,占体重的20%~30%,流经脑组织的血液为750~1 000ml/min,占心排血量的20%,表明脑血液供应极为丰富、脑代谢极为旺盛。脑组织耗氧量占全身组织的30%,能量主要来源于糖的有氧代谢,几乎无能量储备。整个脑组织的葡萄糖消耗量为4~8g/h,24h为115g,当血糖低于2.2μmol/L时,脑出现意识活动障碍。因此脑组织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脑部血液供应的障碍造成脑组织缺氧和葡萄糖供给不足,迅速引起脑功能紊乱和脑组织的破坏。脑血液供应停止6~8s后,脑灰质组织内即无任何氧分子,并迅即在10~20s出现脑电图异常。血供停止10~12s即可出现神志障碍;30s后脑电图即呈“平线”;1min后神经元功能恢复缓慢;3~4min后脑组织内游离葡萄糖均消耗殆尽,脑神经元功能难以完全恢复正常;停止4~5min后脑神经元开始坏死。脑组织蛋白质在缺血、缺氧时的瓦解速度远较其他组织为快,比心肌蛋白质要快25倍,比骨骼肌蛋白质要快80倍。

(一)影响脑血流量的主要因素

脑血流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动脉压、动静脉压力差、脑血管阻力、颅内压、血液流变学等[2]

1.动脉压的调节作用

动脉压变化直接影响各脏器的血液供应,但一定范围内的血压波动并不引起脑血流变化,这是由于脑血流量有完整的自动调节机制,也称Bayliss效应。当平均动脉压波动在70~180mmHg时,脑血流相对恒定,当动脉压升高时,阻力血管如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动脉端收缩,使脑血管阻力增高以维持血压平稳,当血压持续升高达到阻力血管收缩极限时,脑血流量可随动脉压力升高成线性增高,动脉压升高的自动调节极限点是脑血流自动调节的上限。相反,当灌注压降低时,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动脉端扩张,脑循环阻力下降从而维持足够的脑血流灌注,当动脉灌注压降至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的极限时,脑血流量随动脉压降低而逐步降低,此为脑血流自动调节的下限。正常人平均动脉压低于8kPa(60mmHg)时,脑血流量锐减到仅为正常的60%,此时患者出现脑缺血表现。高血压患者只要平均动脉压较平时降低30%以上,脑血流量的自动调节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脑血流量也会减少。

2.静脉压的调节作用

平时静脉压对脑血流量的影响很小,而当头部向下低垂脑部血液供应受到引力作用时,或脑部血液受高速离心力影响时,脑动脉压明显下降,但此时并不伴脑血流量减少,这是因为静脉压也同时降低,起了类似虹吸的作用,使脑血流量尚能勉强维持。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静脉血回流障碍、静脉压升高、颅内压增高和脑灌注压减低等均可致脑缺血或脑梗死。

3.脑血管阻力因素

脑血管阻力与脑血流量成反比,血管阻力越大,脑血流量越小。管径与阻力直接相关,按照Poiseuille-Hegan定律,流量与流经管长度成反比,与流经管半径成正比。脑血管狭窄早期可无任何脑缺血症状,当狭窄到一定程度甚至闭塞时,引起脑组织缺血或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如颅内压增高、血黏度增高、脑小动脉收缩等均可使脑血管阻力增加,使脑血流量减少;反之可使脑血管阻力减小,使脑血流量增加。

4.颅内压

颅内压与脑血流量成反比,颅内压升高时脑血流量减少,但由于血压生理性调节,颅内压升高时平均动脉压随之升高,如大量脑出血患者颅内压急剧增高,血压可代偿性增高以保持脑血流量正常。因此,这种高血压的处理,应首先用脱水药降低颅内压,血压会随之下降,而不能单用降压药,否则会导致脑缺血。

5.血液流变学

血液的流动性、凝集性、血细胞变形性和聚集性等血液流变学异常也影响脑血流,在脑卒中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右旋糖酐-40和活血化瘀类中药可通过改变血液流变学指标起到治疗作用。

(二)脑血流量的自动调节机制

正常情况下,脑血流量(CBF)有自动调节机制,CBF与脑灌注压成正比,与脑血管阻力成反比,脑动脉灌注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并不引起CBF改变。在缺血或缺氧的病理状态下,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紊乱使血管扩张,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可出现缺血区充血、过度灌注或脑内盗血现象。颅外血管(如椎动脉、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可发生脑外盗血现象,出现相应临床综合征,如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由于脑组织血流量分布不均,如灰质血流量远高于白质,大脑皮质血液供应最丰富,其次为基底核和小脑皮质。因此,急性缺血时大脑皮质可发生出血性脑梗死(红色梗死),白质易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白色梗死)。不同部位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损害敏感性不同,大脑皮质(第3、4层)、海马神经元对缺血缺氧最敏感,其次为纹状体和小脑浦肯野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耐受性较高。因此,不同部位缺血出现的病理损害程度不同。

自动调节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有4种学说。①代谢性机制: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时,血管扩张物质如乳酸、二氧化碳及其代谢物排出减少,使小动脉扩张,血流量增加,腺苷是强有力的脑血管扩张药,对脑血流调节起重要作用;②神经源性机制:脑动脉富有去甲肾上腺素能、多巴胺能和胆碱能神经网络,与脑血流量自动调节有关;③肌源性机制:颈动脉分支随血管腔内压力升高而收缩,随血管腔内压力降低而扩张,使活体状况下血流量维持稳定;④肽能机制:已证实脑血管内有15种肽,但其调节脑血流的作用不明,血管活性肠肽是调节脑血管阻力的重要递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