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年脑血管病辨证特点

老年脑血管病辨证特点

时间:2023-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年人脑血管病的发生必有正气内虚的发病根据。本病病位在脑与血脉。此外,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常伴其他多种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肺心病等,以上因素均致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些脑血管病患者虽从外表上看,病情不重或呈慢性衰竭状态,但可在数小时内病情恶化达极点,经抢救无效而死亡,这是因为老年患者脏腑虚损,功能低下,一旦发

(一)发病部位——脑与血脉

《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素问·玉机真藏论》“春脉如弦……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灵枢·五乱》“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素问·脉要精微论》“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这里所指的“上”、“头”和“巅”,实际上是点明中风病变部位主要在脑。“头为精明之府”,脑藏于头颅之中,上至天灵盖,下至风府穴,为髓之海,元神之府,神机之源,诸神之会,赖颅骨以护之,膜以隔之,大络小络,以贯布之,是以五脏精华,六腑清阳,皆上以养脑,从而使脑具中清之质,精明之用。若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气血偏颇,皆可使脑失其用,从而导致“中风”病变的发生。

血脉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无处不有,四肢有,脑部亦有。风痰瘀血阻滞四肢血脉,则肢节失于气血濡养而发偏枯不用;风痰瘀血阻滞于脑部血脉,则脑髓失于气血濡养而发昏不知人,若脑中血脉受损,络脉胀极,血溢脉外而发卒中。

(二)病变脏腑——涉及五脏

《内经》认为本类疾病的发生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原因可能如下:一是认为本病多为风邪入中所致,“风气通于肝”。二是观察到本病多由情志所伤(善怒、大怒、少气、暴怒等)而引起,怒则伤肝,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大怒则形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脉解篇》曰:“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三是“肝主筋膜”,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或抽搐,牙关紧闭等与肝之阴血不足或肝风内动有关,“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的这一理论成为后世主张肝阳上亢、气血逆乱、直冲犯脑之病因学说的理论基础。

同时,本类疾病的发生也与肾、心、脾、肺功能减退有关。在《素问·大奇论》论述了“肾雍”、“心脉小坚急”、“胃脉沉鼓涩”、“脉至如喘”发生偏枯之理。同时也认识到“甘肥贵人,膏粱之疾”、“内夺肾虚”与本病的关系。这些也成为后世发挥“心火暴甚”、“痰湿生热”、“本气自虚”等论点的基础。

1.肝

人至老年,各种功能逐渐衰退,肝气亏损、疏泄功能减退,气机不畅而致血行障碍,血瘀脉络;或者肝脏升发太过,气的下降不及,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导致猝然昏不知人。肝藏血,若肝气逆乱,疏泄失常,导致肝不藏血,血行逆乱,而致血菀于脑,发为中风。老年人肝血亏虚,筋失所养则可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清窍失养可见头目晕眩、记忆力减退、痴呆等。肝血不足,无以制约肝阳,则阳亢风动。肝不藏血可导致出血性中风,肝血不足可导致缺血性中风,说明肝藏血功能紊乱是中风的主要成因。

2.肾

肾中所藏精气包括肾阴与肾阳,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维护着各脏阴阳的相对平衡。如果这种相对平衡被破坏,就形成肾阴虚或肾阳虚的证候。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七八肝气衰……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人到老年后,肾中所藏精气日渐不足,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失去肾阴的滋养,则会出现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肾主骨生髓。肾中精气的盛衰,不仅影响骨的生长发育,而且也影响脊髓和脑髓的盈亏与发育。“脑为髓海”,肾中精气不足,则髓海失养,而形成髓海不足的病理变化,可见眩晕、痴呆、记忆力下降等表现。

3.心

心主血脉。《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心气的充沛、血液本身的充盈以及脉道的通利。老年人心气亏虚、心血不足、脉道不利则可造成血行不畅或血脉空虚,易发中风。老年人肾水不足,不能制约心火,心火上炎,扰乱神明,可发中风,正如《素问玄机原病式》所述“由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猝倒无所知也。”心主神志,若痰浊蒙蔽心窍或痰热扰心,使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则会出现神志昏迷,不省人事等症。同时,“心在窍为舌”,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尚会出现舌强、语謇或失语等。

4.脾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至老年后,脾的功能逐渐减弱,影响到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布。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则气血不足,络脉空虚,而易招致风邪入中。脾虚不能运化水液,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浊阻滞经络,或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均可发生中风。脾统血,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而不使溢出脉外,脾虚统摄无权,则可使血溢脉外而致出血。

5.肺

老年人多肺气虚损。“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水液停聚,产生痰浊。“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会聚于肺,通过肺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肺主一身之气,血液的运行有赖于肺气的敷布和调节,故肺气虚可致血液运行障碍。这些在中风的发病中均起一定作用。

(三)病理性质——虚实夹杂

老年人脑血管病的发生必有正气内虚的发病根据。由于脏腑虚损,内不能化生气血,外不能御邪侵袭,故病变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本虚主要包括阴、阳、气、血虚衰,尤其是阴虚(包括水亏精虚)、气虚(包括营卫气阳虚弱),危重时可见阴脱、阳脱或阴阳两脱而导致死亡。标实为风、火、痰、瘀、气血等上扰清窍或痹阻经络。

临床观察发现,老年脑血管病的中医发病规律是:急性期呈风痰瘀阻、痰热瘀阻或痰瘀腑实内结、肝火上炎、阳化风动等一派以“邪实”为主的临床表现,由此决定了该病发病快而痊愈慢的必然性;至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由于病情缠绵不愈,“久病入络”、“久病必虚”,“虚、瘀”又上升为主要矛盾,但痰浊瘀血仍阻于经络之中,呈现虚实夹杂的病理表现,以虚、瘀为其主要特征。

(四)临床表现复杂,变化多端

本病病位在脑与血脉。脑为元神之府,统摄一身功能;血脉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无处不有,四肢有,脑部亦有,故血脉不利、脑髓受损后临床表现复杂、病变多端,或以失语为主症,或以肢体不遂为主症,或感觉障碍比较突出,或昏迷不醒,或筋脉挛急、口眼斜,或产生情绪变化及某些精神症状等。此外,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常伴其他多种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肺心病等,以上因素均致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些脑血管病患者虽从外表上看,病情不重或呈慢性衰竭状态,但可在数小时内病情恶化达极点,经抢救无效而死亡,这是因为老年患者脏腑虚损,功能低下,一旦发生应激反应,可使原来勉强维持代偿状态的器官发生功能衰竭,导致病情恶化。

“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百病多由痰作祟”。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多夹风夹痰,风痰之性,走窜不定,变幻无常,以致形成复杂多变的病机特点。若风痰流窜经络,痹阻脉络,经隧不通,气不能行,血不能荣,则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废而不用;若风痰阻于舌本,机窍不利,脉络不畅,则言语謇涩,舌根转动受阻;若风痰上扰,清阳不升,浊邪不泄,则清窍受蒙,或见意识障碍、时昏时清、喜笑无常等症。概言之,风痰阻络或蒙蔽清窍是老年脑血管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基本的病理机制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