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常见的类型,也称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脑梗死(arterothrombotic infarction)。按中国疾病分类法第9版(ICD-9)和ICD-10定义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动脉硬化、小动脉硬化、变性或闭塞性动脉炎、老年性动脉炎或动脉内膜炎等。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硬化。它由脑血管壁本身的病变引起,在脑动脉管壁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的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或栓子而发病。其发病较缓慢,可有某些未引起注意的前驱症状,如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肢体发木或无力、语言障碍等。常于安静休息、疲劳或睡眠时发病。多数患者因晨醒不能起床或劳作时突然感到半身肢体无力而跌倒,通常神志清楚,不出现意识障碍,逐步出现肢体不灵活或偏瘫、口眼斜、言语不清等症状。
根据血栓堵塞的部位不同,脑血栓形成可分为颈内动脉血栓、大脑中动脉血栓、大脑前动脉血栓、小脑后下动脉血栓、椎-基底动血栓等。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脑血栓形成与季节、气候有密切关系。脑血栓形成以秋、冬季发病较多,相对湿度异常变化情况下容易发病,以上午6:00-8:00为发病高峰,且凌晨至上午时间段内发病明显多于下午与夜间。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患有动脉硬化者,男性稍多于女性,发病率约为81/10万,患病率为419/10万。本病约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50%,它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人类的三大致死病因。
本病的临床特点:一是起病较脑出血缓慢,往往在数小时,甚至1~2d脑部损害症状达到高峰;二是脑部受损症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意识障碍比较轻的全脑症状与偏瘫失语等局限症状。
脑血栓形成属于中医学的“中风”、“偏枯”、“卒中”、“半身不遂”等病证范围。中医学认为,本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气候骤变、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过度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而形成的。临床上以突然出现肢体发木或无力,口舌歪斜,语言謇涩或失语,逐渐出现半身不遂等为主症。本病是好发于中年人的一种常见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