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T
CT对脑血管疾病的检出率较高,不但能够明确病变的部位、范围和大小,而且能够明确脑血管病的性质,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脑血栓形成后的脑梗死,CT显示梗死灶为低密度,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形成及大小,较大的梗死灶可使脑室受压、变形及中线结构移位。但脑梗死起病4~6h,只有部分病例可见边界不清的稍低密度灶,而大部分的病例在24h后才能显示出边界较清的低密度灶。且<5mm的梗死灶和后颅凹梗死不易被CT显现,皮质表面的梗死也常常不被CT察觉。增强扫描能够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率[3]。
(二)磁共振成像(MRI)
MRI对脑血栓形成引起的脑梗死诊断极为敏感,对脑部缺血性损害的检出优于CT。能够检出较早期的脑缺血性损害,可在缺血1h内见到。起病6h后的梗死几乎都能够被MRI显示,表现为T1加权低信号和T2加权高信号。脑的急性缺血实验和临床资料均表明,MRI可以检出可逆性和短暂性脑缺血改变,这也是CT所不及的。大量临床应用证实:功能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是一种对急性脑梗死超早期诊断很有价值的MRI方法。
(三)非创伤性血管检查
双功超声可用于评估颅外段颈动脉病变及狭窄程度,经颅多普勒(TCD)可检测脑底大动脉血流流速,发现大脑中动脉主干、椎动脉远端段和基底动脉的狭窄或阻断,可评估侧支循环情况。新近发展的双焦探头TCD仪、双通道或四通道TCD仪可用于检测无症状栓子和推测栓子的来源。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用于检查颅外和颅内大动脉的病变。
(四)动脉造影
选择性脑动脉造影和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适用于超声波检查发现严重狭窄的颈内动脉而考虑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或临床表现不寻常而怀疑动脉分层或动脉炎者,属于创伤性检查。2%~12%的受检者可能并发动脉分层或栓塞性卒中。若CT显示的血肿不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好发部位,或脑出血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药物依赖者发生脑出血,都应考虑做脑血管造影,以除外动静脉畸形或(细菌性)动脉瘤及脑异常血管网等。
(五)血液检查
应常规检测血细胞计数、分类、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糖、电解质、肌酐。部分患者应根据临床情况,选择性测定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因子Ⅰ、抗心磷脂抗体、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抑制因子(PAI)、梅毒血清学试验等。卒中发作可影响血脂水平,故应在急性期后测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