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如下。
(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展,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4)一般发病后1~2d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6)应做CT或MRI检查。
(7)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2.中医诊断标准(“八五科研攻关”课题中制定的中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1)主症:偏瘫,意识昏蒙,语言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以上主症、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二)鉴别诊断
1.西医的鉴别诊断
在考虑脑血栓形成时,要特别注意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栓塞、颅内占位性病变、颅损伤相鉴别。
(1)脑出血:有高血压病史,好发于50岁以上患者,发病较急,多在情绪激动、用力、血压骤升等情况下发病;常有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多有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血压甚高,脑膜刺激征少见,出现偏瘫,脑脊液压力增高,脑脊液化验呈血性,头颅CT显示高密度病灶。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病突然,历时短暂,每次发作不超过24h;发作时也可表现为偏瘫、失语等,但症状可完全恢复,一般不留后遗症;常反复发作。
(3)蛛网膜下腔出血:无特殊的病史,好发于40岁以上的患者,发病较急,常在用力过度或情绪波动时发病,有剧烈的头痛,常见呕吐,见有严重的昏迷,血压一般正常,脑膜刺激征明显,少见偏瘫,脑脊液压力增高,脑脊液化验呈血性。
(4)脑栓塞;多有心脏病史,好发于20~40岁的患者,多由心房颤动、心力衰竭诱发而发病,起病急骤,头痛少见而轻,呕吐、昏迷少见,血压正常,无脑膜刺激征,有偏瘫症状出现,脑脊液压力、脑脊液化验均正常。
(5)颅内占位性病变:如某些硬脑膜下血肿、颅内肿瘤、脑脓肿以及颅损伤、急性脑炎、脑膜炎等,可做腰穿、CT等检查,明确诊断。
2.中医鉴别诊断
中风(脑血栓形成)应与证、厥证、痉证、中暑、痿证相鉴别。
(1)与证鉴别:证起病急骤,突然昏倒,但神昏短暂,可自行苏醒,醒后如常人。多伴有肢体抽搐,口吐白沬,四肢僵直,两手握拳,双目上视,小便失禁,一般多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发病者以儿童、青少年居多,且有多次相似发作的病史。中风(脑血栓形成)患者其发病较缓慢,有意识障碍症状,清醒后多有半身不遂。应当注意的是脑血栓形成先兆发作的患者,与证的发作表现相似。如年龄在40岁以上,首次发作者,应当注意观察,并进行必要的检查,以资鉴别。
(2)与厥证鉴别:厥证患者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但厥证神昏时间短,同时常伴四肢厥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表现。中风(脑血栓形成)有意识障碍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清醒后多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后遗症。
(3)与痉证鉴别:痉证是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症状,病发中亦可伴有神昏。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抽搐时间长,而中风(脑血栓形成)多起病即有意识障碍症状,而后出现抽搐,抽搐时间短。痉证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中风(脑血栓形成)特有症状。
(4)与中暑鉴别:中暑也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症状,但中暑者在高温高热环境下发病,先出现头晕、出汗多、乏力、呕吐症状,而无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中风(脑血栓形成)的症状。
(5)与痿证鉴别:痿证多起病缓慢,无神昏或精神障碍,有肢体痿软无力,以双下肢或四肢为多见,多伴有四肢肌肉萎缩,或见筋惕肉;而中风(脑血栓形成)者,清醒后有肢体半身不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