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时间:2023-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同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格、年龄的人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病率有所差异。调查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脑力劳动者患病率高于体力劳动者,文化程度越高,患病率越高。不同职业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病率不同,患病率最高的是领导层,可能与精神紧张有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于中医“眩晕”“痹证”范畴。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指由于脑动脉硬化、血黏度增高、颈椎病椎动脉受压等多种因素引起椎-基底动脉管腔变窄、血液流动速度缓慢,脑干、前庭系统、小脑缺血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多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也是中老年人眩晕的主要原因。其缺血发作的形式可分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临床上以前者多见。多为卒中样发病,以突发的剧烈眩晕、恶心呕吐等为主要表现。

(一)流行病学

不同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格、年龄的人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病率有所差异。调查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脑力劳动者患病率高于体力劳动者,文化程度越高,患病率越高。不同职业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病率不同,患病率最高的是领导层,可能与精神紧张有关。性格内向者较性格外向者患病率高,可能是由于性格内向的人不善与人沟通,不善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焦虑、抑郁、偏执所致。老年人患病率高主要是由颈椎病所引起,是由颈椎间盘、颈椎骨关节、软骨及韧带肌肉筋膜皆发生的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改变,致使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受损害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二)中医学认识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于中医“眩晕”“痹证”范畴。祖国医学早在《黄帝内经》对其就有记载,《灵枢·卫气》曰:“上虚则眩”,《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景岳全书》云:“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