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面瘫面部肌肉跳动是什么原因

面瘫面部肌肉跳动是什么原因

时间:2023-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神经麻痹俗称口眼斜。现代医学认为是因局部受风着凉,导致血管、神经因风寒而发生痉挛,引起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或因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导致面神经肿胀、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致面神经麻痹。本病初期在2周之内为进展期,部分患者的病情可逐日加剧,个别病例经治疗后反有加重趋势。

面神经麻痹俗称口眼斜。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一般男性多于女性,绝大多数为一侧性,且无明显的季节性。现代医学分为中枢性(面神经核上瘫)和周围性(面神经核下瘫)两种。

(一)发病原因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络脉空虚、风痰痹阻,或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或外伤损伤面部筋脉,以致气血阻滞、筋脉失养、筋肉弛缓不收而成面瘫,其病多在阳明经和少阳经。

现代医学认为是因局部受风着凉,导致血管、神经因风寒而发生痉挛,引起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或因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导致面神经肿胀、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致面神经麻痹。

(二)临床表现

常突然发病,多发于一侧,每于睡眠醒后发现一侧面部板滞不适、麻木、瘫痪,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常有迎风流泪、患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向健侧歪斜,啜唇时患侧无力等症状;漱口时水由患侧流出,咀嚼时食物常积存于患侧;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外耳道及面部疼痛,严重时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的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久或恢复不全者,可出现“倒错现象”,即遗留患侧肌肉挛缩或抽搐,使同侧睑裂变小,鼻唇沟加深,口角反歪向病侧,并可有肌肉跳动,面部牵掣不适等。

本病如有面颊红肿热痛,中耳炎之后或伴有乳突及耳内轻微作痛者为风热证;若有迎风睡眠或电风扇吹过久等面部受风因素者属风寒证;一般无明显外感表证,无明显的风寒、风热因素且起病缓而病程长者,常为风痰痹阻。本病初期在2周之内为进展期,部分患者的病情可逐日加剧,个别病例经治疗后反有加重趋势。2周后为恢复期,治疗收效则较显著,此期应抓紧治疗。

临床检查:颈部肌肉紧张,活动受限,棘突可能偏歪并压痛明显,椎旁肌肉有条索状结节。

(三)脊柱穴位调理

1.取穴

(1)颈项部:风池、风府、哑门、大椎、玉枕、天柱、翳风等。

(2)头面部:百会、印堂、睛明、太阳、四白、颊车、地仓、耳门、听宫、听会、下关等。

(3)上肢:曲池、合谷等。

(4)下肢: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等。

2.手法 点法、揉法、摩法、擦法、捏法、振法等。

3.操作过程

(1)用拇指或示、中指依次点按患者头面部、颈项部、上下肢的穴位,每穴为1分钟。示、中二指同时点按迎香与下关,示、中二指同时点按地仓与颊车。

(2)患者仰卧,术者用示、中、环三指指腹按揉患者面颊肌肉,时间为3~5分钟;然后自下颏处斜向上推抹(提拉)面颊肌肉,次数为15~30次,动作宜缓慢柔和,力量适中。

(3)患者仰卧,术者用双手拇、示指由下向上轻捏患侧面颊肌肉,次数为10~20遍;然后用双手十指指腹轻拍两侧面颊,时间为1~3分钟。

(4)患者仰卧,头先侧向一边,术者用拇指按揉一侧颈项肌肉(可结合用膏药),并上下推按胸锁乳突肌,时间为3~5分钟;在患者颈项另一侧重复同样动作。

(四)辅助调理

1.灸法 患者坐位,术者手持艾条悬灸患者的大椎、肩井、风门、肺俞等穴位处,每穴时间为3~5分钟;可加灸患侧上肢的曲池、合谷、外关等穴,下肢的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三阴交等穴。

2.拔罐 患者坐位或俯卧位,术者用闪火法在其肩背部肩井、风门、肺俞、大椎等处拔火罐6~12个,时间为15~30分钟。

3.刮痧 患者坐位或侧卧,术者用刮痧板在其颈项两侧由乳突至肩井单向推刮,先刮患侧,后刮健侧;再刮后背大椎至风门区域。

4.药食调理

(1)大枣、桃仁、羌活、独活各15g,全蝎、地龙各30g,猪瘦肉250g,一同煮汤饮用,治疗面瘫。

(2)枸杞子、红花、覆盆子、蜈蚣、全蝎各10g,羊脑1副洗净加水适量,放炖盅内隔水炖熟,调味服食,治疗面瘫。

(3)干姜、桂枝各10g,薏苡仁30g,大米50g,红糖20g,一同煮粥喝,治疗面瘫早期有风寒湿者。

(4)川芎、桃仁、红花各15g,黑豆30g,猪蹄2只洗净切块,加水适量煮汤喝,治疗面瘫口眼斜尚未完全恢复。

(5)乌鸡1只,洗净切块,核桃肉100g,党参、山药、大枣、黄芪、当归各15g,加水适量一同熬汤,治疗面瘫恢复期气血不足。

(6)蛇肉250g,洗净切段,全蝎、地龙、川芎、桃仁各15g,大枣30g,生姜10克,一同放入锅内熬汤,食蛇肉喝汤,治疗面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