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 Loss of the insular ribbon
【表现】 脑梗死的早期CT表现之一,表现为岛叶外侧缘灰白质分界消失,灰白质密度一致。
【解释】 大脑中动脉M2段分出的屏状核动脉灌注岛带区,当M2段闭塞时,该部位距离从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发出的侧支循环最远,故容易发生梗死。岛带消失是脑梗死造成急性脑水肿的一种反应。
【讨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通常首选的检查方法是CT,但是CT诊断早期脑梗死的敏感性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梗死发生的1h内,即使临床表现非常显著,CT扫描常常也表现为正常。1988年,Tomura等报道了豆状核模糊征作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的早期CT表现。
1990年,Truwit等追加报道岛带消失征为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闭塞造成脑梗死的早期CT表现。
脑梗死的早期CT征象(间接征象、直接征象)主要有:①高密度MCA征(见相关征象)。②豆状核模糊征(见相关征象)。③岛带消失征,梗死早期,岛叶皮质的灰白质境界不清,呈一致性低密度区。该征象单独出现时为大脑中动脉M2段(岛叶段)闭塞所致,出现皮质梗死。岛区是由M2分出的屏状核动脉灌注的。屏状核动脉灌注屏状核、外囊、最外囊,该部位称为岛带(insular ribbon)。Truwit报道因该部位变得模糊而称为岛带消失征。通常此区域的血流灌注丰富,但当大脑中动脉末梢(M2)闭塞时,该部位距离从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发出的侧支循环最远,故容易出现缺血。④皮髓交界模糊化,因皮质的CT值轻度降低,皮质和皮质下白质境界模糊,可在发病2~3h后见到。如范围较大则预后不良。⑤出现淡的低密度区,在豆状核模糊化稍后,CT上可出现梗死区全体的灰白质呈淡的低密度,也可在发病2~3h后见到。⑥脑沟的消失,发病3h后梗死区大脑皮质的脑沟消失,单独出现时与大面积梗死相关,不适宜进行溶栓疗法。
MRI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中具有明显优势。常规MRI较CT在发现缺血性脑卒中病变方面,尤其对于位于小脑、脑干和深部白质的梗死灶敏感。急性期,T1WI上病变信号强度等同于正常脑组织。早期改变包括T2WI或质子密度像(PDWI)可见正常血管流空效应消失,脑沟模糊且病变呈高信号。但是,在发病6~12h内T2WI不一定出现信号增高。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成像有助于脑缺血的早期诊断。在FLAIR序列上血管表现为高信号,提示小动脉、小静脉或侧支血管血流缓慢或停滞。在对60例脑内大动脉闭塞所致的超急性期脑缺血病人的研究中,在24h内发病的58例(96.7%),3h内发病的25例(100%)在FLAIR序列上血管内呈高信号,48例(80%)患者FLAIR影像上血管内高信号与MRA显示的血管信号消失表现一致。
分子扩散是由热引起的所有分子随机转换运动,即所谓布朗运动。DWI序列对分子扩散十分敏感,广泛用于检测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缺血组织。PWI可显示与正常脑组织相比的低灌注区。DWI和PWI联合应用可为脑缺血提供定性和定量信息。
图2-1-14 CT平扫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及“岛带消失征”
男性,64岁,急性右侧肢体轻偏瘫1h。A.CT平扫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提示急性栓塞;B.左侧岛带消失(直箭头),右侧岛带正常(弯箭头)(引自参考文献1)
(高 红)
参 考 文 献
[1]Truwit CL,James Barkovich A,Gean-Marton A,et al.loss of the insular ribbon:another early CT sign of acut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Radiology,1990,176(3):801-806
[2]刘亚武,祁 吉.缺血性脑中风的影像学表现.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4,27(3):129-135
[3]陈星荣,沈天真.脑梗死的影像学.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0,6(1):2-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