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 The disappearing basal ganglia sign
【表现】 颅脑CT平扫征象表现为,正常的基底核轮廓消失,受累的基底核呈异常的形态学表现。
【解释】 正常的豆状核和尾状核比周围白质密度稍高,当缺血发生时其在CT上则表现为低密度。正常的细胞容积的维持需要正常的细胞内外电解质浓度梯度,当血流中断时发生细胞损伤,导致内环境损害,致使钠离子、氯离子和钙离子等内流,水分进入细胞内,形成代谢性酸中毒。这种细胞内的液体流动导致细胞毒性水肿。此时的低密度区是严重局灶性缺血的标志。
【讨论】 基底核消失征是脑梗死的典型表现。此征象常因为血管栓塞性疾病引起的大脑中动脉不完全或完全性阻塞所致。其他鉴别诊断包括动脉夹层、创伤、血管炎和溶血性尿毒性综合征等。
图2-1-27 颅脑CT平扫示“基底核消失征”
A.CT显示左侧正常的基底核轮廓消失,右侧基底核(箭)正常。左侧豆状核内有低密度区,尤其位于壳核的后部;B.24h后CT发现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箭)(引自参考文献1)
CT上显示脑血管意外非常重要,因为早期显示有助于溶栓治疗,而溶栓治疗可提高患者的预后。
大多数缺血性脑血管意外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在工业化国家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血栓栓塞。而基底核对缺血性损伤非常敏感,因为其血供直接来自小的动脉。
基底核是大脑半球深部灰质结构,包括尾状核、杏仁核、屏状核、内囊、外囊、最外囊和豆状核。豆状核包括苍白球和壳核。尾状核、苍白球和壳核构成纹状体。
基底核的血供来自豆纹动脉。部分内囊前肢和尾状核头部由内侧豆纹动脉供血,它起源于大脑前动脉的A1段。Heubner返动脉是内侧豆纹动脉的主要分支,它可起源于大脑前动脉的A1或A2段,但最常起源于靠近前交通动脉的A2段。外侧豆纹动脉供应豆状核和部分尾状核及内囊。有6~20支豆纹动脉,它们起自大脑中动脉M1段的上部。
大脑中动脉梗死的早期CT征象包括大脑中动脉高密度,豆状核显示不清,外侧裂显示不清,灰白质交界不清,基底核轮廓消失。Nakano等的研究表明基底核的CT征象对于脑血管意外的诊断有77%的敏感性和100%的特异性。
(陆 明)
参 考 文 献
[1]Saenz RC.The disappearing basal ganglia sign.Radiology,2005,234(1):242-243
[2]Tomura N,Uemura K,Inugami A,et al.Early CT findings in cerebral infarction:obscuration of the lentiform nucleus.Radiology,1988,168(2):463-467
[3]Nakano S,Iseda T,Kawano H,et al.Correlation of early CT signs in the deep middle cerebral artery territories with angiographically confirmed site of arterial occlusion.AJNR,2001,22(4):654-65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