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 The lateral ventricle depressing sign
【表现】 两侧侧脑室外侧壁向中线移位,体部左右径变小。
【解释】 大脑凸面两侧硬脑膜下出血向内推压脑实质,间接压迫侧脑室,导致其体部左右宽度变窄。
【讨论】 头颅外伤常导致硬脑膜下血肿,为外伤撕裂横跨硬脑膜的脑桥静脉,血液流入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形成,有时出血亦可来自于浅静脉、静脉窦或脑挫伤。病变以单侧多见,两侧硬脑膜下血肿发病率较低。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病情多较重,且进展迅速,颅内压增高、脑疝等临床症状出现较早,但常缺乏局部神经定位体征。亚急性硬脑膜下出血的临床表现与急性硬脑膜下出血类似,但其临床症状出现较晚。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多见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血管壁脆性增加,硬脑膜血供丰富,轻微外伤即可导致出血。同时,老年患者脑萎缩,出血后颅内压升高较缓慢,常在外伤数周后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且临床症状多不典型。
CT平扫图像上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多呈新月形高密度影,血肿范围多较广泛,可跨越颅缝,甚至覆盖整个大脑半球,但不跨越大脑镰。血肿密度与血红蛋白含量有关。贫血患者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较低,少数患者蛛网膜破裂脑脊液进入硬膜下腔,血肿可呈等密度或低密度。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由于血红蛋白的溶解、吸收,血肿密度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等密度血肿仅可显示灰白质界面内移,脑沟变浅,侧脑室受压体部变窄等间接征象,CT增强扫描图像上脑表面血肿边缘可出现点状或线状强化,使得血肿边缘显示的更加清楚。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为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脑脊液及新鲜出血等的混合物,可呈低密度、等密度、高密度、分层或混杂密度。双侧硬脑膜下血肿的厚度多基本一致,对脑实质的压迫程度近似,两侧侧脑室体部变窄程度差别不大。若出血范围较大,侧脑室前后径亦可轻度变小。由于为两侧受压,中线结构无移位或移位不明显。若两侧硬脑膜下血肿的厚度差别较明显,两侧侧脑室体部变窄的程度可不同,中线结构可向病变较轻的一侧轻度移位。
硬脑膜下血肿较硬脑膜外血肿的范围广泛,占位效应显著,若合并颅内出血或弥漫性脑肿胀,侧脑室体部受压变窄的程度更加明显,易于产生颅内压增高症状。双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进展迅速且预后较差,治疗后常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图2-1-38 颅脑CT平扫示“脑室挤压征”(一)
双侧亚急性期硬脑膜下血肿,脑回受压变平,两侧侧脑室受挤压变窄(由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 余晖提供)
图2-1-39 颅脑CT平扫示“脑室挤压征”(二)
男性,6岁。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左侧密度低于右侧,两侧侧脑室受挤压缩小,侧脑室内见有高密度的引流管(由滨州医学院附属无棣医院 李新华提供)
(高传平)
参 考 文 献
[1]Kurokawa Y,Ishizaki E,Inaba K.Bilateral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ases showing rapid and progressive aggravation.Surgical neurology,2005,64(5):444-449
[2]王学成,蕈 静.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现代医学影像学,2006,15(3):128-129
[3]Fobben ES,Grossman RI,Atlas SW,et al.MR Characteristics of subdural hematomas and hygromas at 1.5T.AJR,1989,153(3):589-5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