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 The CT angiogram sign
【又名】 CT血管成像征。
【表现】 CT增强扫描显示均匀一致的肺实变区内高密度的树枝样肺血管影,呈分支状或圆点状影。
【解释】 CT血管造影征主要见于肺炎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其次见于原发型肺淋巴瘤、阻塞性肺炎及感染性肺炎等疾病所致的肺组织实变。均匀一致实变组织为充满黏液的囊腔,高密度树枝状血管增强影为未破坏的肺血管影,由于两者组织差异而成此征。
【讨论】 引起CT血管造影征的疾病很多,可见于细支气管肺泡癌、原发型肺淋巴瘤、阻塞性肺炎及感染性肺炎等疾病,其中以肺炎型肺泡细胞癌多见。
在病理上,肺泡细胞癌可分为2个基本大体类型:黏液型和Clara细胞型,其中黏液型占20%~30%,其特征是可见高大的、充满黏液的圆柱状细胞,倾向于伏壁式生长。常见的4种临床表现类型为:单发结节型、多发结节型、单发实变型及多叶实变型。单发实变型及多叶实变型在黏液型肺泡细胞癌中更常见。实变型肺泡细胞癌影像表现形似肺炎,又称肺炎型细支气管肺泡癌。
肺炎型细支气管肺泡癌为肺泡癌的一特殊类型,病灶的大小范围及形态在不同的病例不完全一样,可按肺叶、肺段分布,可跨肺段分布。外观与大叶性肺炎或融合性小叶性肺炎相似,多数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其病理基础为癌细胞沿细支气管和肺泡伏壁式生长时,肺泡壁和细支气管壁增厚但结构仍保存,形成蜂窝样或囊样透亮区,由于其内充满黏液样组织,在CT扫描上表现为病变区高密度,但低于同层面胸壁肌肉组织。CT增强在相对低密度的肺实变中可见树枝状分布的高密度血管影,其形成原因是癌细胞沿肺固有结构蔓延时未破坏肺血管,增强扫描时血管分支显著强化,CT值可达105~151Hu,在不强化的黏液低密度背景上衬托得格外清楚。
图2-3-52 CT增强示“CT血管造影征”
男性,70岁,活检证实为细支气管肺泡癌。A~D.均为CT增强图像,示肺实变区内高密度的树枝样、圆点状肺血管影(CT血管造影征)
肺炎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在X线平片上只单纯表现为大片状高密度区,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X线平片上无法显示CT血管造影征,可显示有枯树枝征象。
1990年,Im等报道此征在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中的出现率高达92.3%,有较高的特异性,而近年来,Roberto等对最近一些回顾性研究的结果表明,CT血管造影征的特异性有待考证。其认为CT血管造影征可见于良性和恶性疾病,包括支气管肺泡癌、肺炎、肺水肿、中心型肺癌所致的阻塞性肺炎、淋巴瘤和胃肠道来源的转移瘤。Vincent等报道在1例肺原发淋巴瘤患者的影像上出现CT血管造影征,实变肺组织密度的绝对值类似于肌肉组织。Murayama等在几例出现CT血管造影征的阻塞性肺炎和肺炎患者中也发现实变肺组织的CT值类似于肌肉。他们强调技术因素的重要性,如静脉团注对比剂,推测在大多数肺炎患者中缺乏CT血管造影征可能是由于肺血管没有足够的对比增强剂。
在随后的一系列报道中认为,CT血管造影征对诊断细支气管肺泡癌特异性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由于对这个征象的定义缺乏精确的标准。Im等用于定义CT血管造影征的标准是肺血管沿单一通道长度为3cm或更长,并且于胸壁肌肉组织相比,实变的肺组织呈均匀弥漫低密度。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实变的肺组织平均CT值为27.6Hu,相比之下,非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平均CT值为73.5Hu,这些患者所获得图像肌肉的平均CT值为74Hu。
(王维青)
参 考 文 献
[1]Maldonado RL.The CT angiogram sign.Radiology,1999,210(2):323
[2]Im J,Han MC,Yu EJ,et al.Lobar 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angiogram sign”on CT scans.Radiology,1990,176(3):749-753
[3]Jung JI,Kim H,Park SH,et al.CT differentiation of pneumonic-type bronchioloalveolar cell carcinoma and infectious pneumonia.Br J Radiol,2001,74(882):490-4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