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 The live capsule depressed sign(LCD)
【又名】 肝包膜退缩征(retraction of liver capsule)。
【表现】 腹部CT扫描,位于肝脏表面的恶性肿瘤,肝包膜内陷,失去原有的弧度,并与其相续的肝包膜构成一个完整的大弧度,谓之肝包膜凹陷征。
图2-7-13 CT示“肝包膜凹陷征”
A.女性,66岁,肝细胞性肝癌,CT增强动脉期示肝右叶不均匀强化肿块,出现包膜凹陷征;B.纤维板层性肝癌,CT增强示肝脏Ⅱ、Ⅲ段一巨大肿块,附近肝包膜凹陷;C.男性,56岁,肝内胆管细胞癌,CT增强门脉期示肝左叶低密度肿块,附近局部肝包膜凹陷;D.男性,74岁,结肠癌肝转移,CT增强门脉期示多发低密度肿块,肝右叶肝表面肿块可见肝包膜凹陷
【解释】 肝恶性肿瘤的发展过程中,小血管、小胆管阻塞引起局限性肝萎缩,肿瘤中央坏死、瘤周纤维组织增生并侵犯肝包膜等多种因素,致使肝包膜向肝内方向收缩,共同导致包膜凹陷征。
【讨论】 邻近肝脏肿块的肝包膜凹陷征首先报道于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但是,目前文献报道这种征象可以在一系列的恶性肿瘤中出现,包括肝细胞性肝癌、纤维板层性肝癌、肝内胆管细胞癌、肝转移瘤(原发肿瘤多为结肠癌、乳腺癌、类癌、肺癌、胆囊癌、胃癌、胰腺癌等)。
肝包膜凹陷征在肝脏恶性肿瘤中出现率并不高。Sayer等统计178例肝脏恶性肿瘤仅有4例出现此征象,占2.3%;曾蒙苏等统计了100例肝细胞癌,肝包膜凹陷征占6%。国内学者认为其病理基础是瘤体中心由于代谢旺盛,血供相对不足,易发生坏死囊变,邻近肝表面的病灶坏死后塌陷,牵拉被膜进而形成脐样凹征。国外学者有认为肝包膜凹陷的机制是由于肿瘤内存在着纤维细胞,尤其肿瘤坏死区纤维细胞增生活跃,当肿瘤细胞侵犯肝包膜后,纤维细胞不均匀的收缩和牵拉,从而可产生肝包膜向内侧方的凹陷。
根据影像学特点将LCD分成两型。Ⅰ型,LCD范围较小,呈反弓状或脐凹状,表面光滑,肝包膜无增厚,凹陷区少有腹腔积液;Ⅱ型,LCD范围较广,呈凹坑底状,表面欠光整,肝包膜常不规则增厚,凹陷区多伴腹腔积液。
据文献报道,除巨大肝脏血管瘤偶尔出现肝包膜凹陷征外,良性肿瘤一般不会出现此征,这是由于良性肿瘤一般不存在这种病理改变,所以此征象对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特异性,但对鉴别恶性肿瘤的细胞来源并无特异性。此外,肝包膜附近的肝脏炎性病变,尤其是肝脓肿也可出现肝包膜表面凹陷征;同时要注意与肝硬化进行鉴别诊断,典型肝硬化肝表面凹凸不平,呈波浪状或驼峰状,肝包膜凹陷多发且较表浅,CT平扫再生结节可呈多发等密度或高密度影,但增强扫描门脉期和延迟期结节影呈等密度,使凹陷区与邻近肝实质密度基本一致。
(胡荣慧)
参 考 文 献
[1]Sayer P,Bluemke DA,Vissuezaine C,et al.CT of hepatic tumor:Prevalence of Speciticity of retraction of the adjacent liver capcule.AJR,1994,162(5):1119
[2]曾蒙苏,周康荣.肝包膜凹陷征的在肝癌CT诊断中的意义.实用放射学杂志,1996,12(6):327-329
[3]Sans N,Fajadet P,Galy-Fourcade D.Is capsular retraction a specific CT sign of malignant liver tumor?Eur Radiol,1999,9(8):1543-154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