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壁内轨道征

壁内轨道征

时间:2023-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壁内轨道征是X线诊断食管壁内憩室的特征性表现,提示炎症的扩散。食管壁内假性憩室只是指食管黏膜下层腺体呈囊性扩张,并通过排泄管与食管腔内相通。EIP按病因可分为3类。食管壁内憩室颈管向足端斜向走行,为诊断壁内憩室的另一重要征象。这种斜行颈管光滑纤细,相邻食管壁光滑,皱襞规则,壁内憩室间无通道形成。

【英文】 The intramural tracking sign

【又名】 壁内通道征。

【表现】 食管钡剂造影发现囊袋状憩室自腔内向外突出,憩室一般表现为食管壁内泪滴状或细颈瓶状钡剂积聚,直径0.5~2.0cm。

【解释】 食管壁内假性憩室只是指食管黏膜下层腺体呈囊性扩张,并通过排泄管与食管腔内相通。食管黏膜下腺体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处于逐渐退化的阶段,从理论上推测,这种退化组织极其脆弱,某些内外因素可能使其呈囊状变性或继发感染,因此不需要特殊治疗。壁内轨道征是X线诊断食管壁内憩室的特征性表现,提示炎症的扩散。

【讨论】 食管壁内假性憩室(esophageal intramural pseudodiverticulosis,EIP)又称食管壁内憩室(esophageal intramural diverticulosis),因其未突出于食管壁外,故又有部分性食管憩室(partial esophageal diverticulosis)之称。本症自1960年由Mendle等首次报道后至1997年共191例,国内文献报道较少。食管壁内假性憩室只是指食管黏膜下层腺体呈囊性扩张,并通过排泄管与食管腔内相通。因发生腐蚀、破坏、糜烂、溃疡等病变在壁内形成的空腔,不管有无管道通向食管腔内,都不是壁内憩室,而只作为食管其他疾病的并发症。

EIP按病因可分为3类。①各种炎症:如反流性食管炎、念珠菌食管炎、疱疹性食管炎、滴虫食管炎等;②功能紊乱:如食管裂孔疝、贲门失弛缓症、食管蹼所致的功能紊乱等;③各种损伤,如化学性损伤(包括酸、碱烧伤)、放射性损伤、乙醇损伤等。多数学者认为食管壁内假性憩室继发于上述各种因素,多伴有食管受阻或功能紊乱,进而侵及食管黏膜下层腺体,腺体受累后扩张,再加上炎性物质阻塞排泄口而形成壁内囊腔——憩室,憩室内炎症如进一步扩散,可与邻近憩室相接形成通道。

Canon等通过对2个研究机构30例经食管造影诊断为EIP病例的复习,发现50%的患者有壁内轨道征,通道平均长度1.2cm(范围0.3~7.0cm),平均宽度1.6mm(范围1~4mm),并认为壁内轨道征多见于弥漫性者,是食管壁内假性憩室的特征性表现。国内有学者认为所谓轨道应该是各个壁内憩室炎症继续扩展并向周围蔓延,并侵及相邻上下的憩室,致其融合形成所谓的轨道,因此各憩室间轨道不会过长,若出现长的索形轨道应该视为其并发症。壁内轨道征是X线诊断食管壁内憩室的特征性表现,提示炎症的扩散。食管壁内憩室颈管向足端斜向走行,为诊断壁内憩室的另一重要征象。这种斜行颈管光滑纤细,相邻食管壁光滑,皱襞规则,壁内憩室间无通道形成。

EIP需要与食管表浅溃疡、食管穿孔等鉴别。食管表浅溃疡常发生在食管炎较重的节段,局部管腔常明显狭窄,单发,溃疡口部较底部为宽,而壁内憩室发生处多不狭窄,憩室开口部一般均较其底部窄,多以多发形式存在;而食管穿孔常见钡剂流向食管壁外,少量钡剂外流,也可与食管壁平行垂直下流,但与内壁相隔>2mm,并有明确穿孔的原发病灶或创伤,多为单发。

图3-2-1 食管钡剂造影示“壁内轨道征”

女性,58岁,胃食管反流并吞咽困难,曾行尼森胃底折叠术效果不佳。A.食管双重对比造影显示食管远段轻度波浪状变窄(弯箭),并见延狭窄处延伸的细小假憩室及薄的互相连接的壁内轨道形成(直箭);B.6个月后食管钡剂造影显示远段食管狭窄明显加重(弯箭)并有更多的假憩室和轨道形成(直箭)(引自参考文献3)

(高 波)

参 考 文 献

[1]Mendl K,McKay JM,Tanner CH.Intramural diverticulosis of the esophagus and Rokitanski-Aschoff sinuses in the gallbladder.Br J Radiol,1960,33:496-501

[2]李文华,曹庆选,杨世锋,等.食管壁内假性憩室影像学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5):515-517

[3]Canon CL,Levine MS,Cherukuri R,et al.Intramural tracking:a feature of esophageal intramural pseudodiverticulosis.AJR,2000,175(2):371-374

[4]Levine MS,Moolten DN,Herlinger H,et al.Esophageal intramural pseudodiverticulosis:a reevaluation.AJR,1986,147(5):1165-117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