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 The angiographic string sign
【表现】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颈内动脉起始段管腔狭窄或闭塞。在动脉血管造影图像上,前者表现为起始段后方较长距离的管腔变窄,呈细线状或弯曲状;后者表现为闭塞的血管周围一条或数条侧支循环,其两端分别与闭塞血管的远、近端相吻合,这两种征象称为血管细绳征。
【解释】 动脉粥样斑块导致颈内动脉起始段管腔狭窄或闭塞,前者由于斑块远段血管压力降低导致管腔塌陷和对比剂与血液分层,管腔呈细线状或弯曲状变窄,后者为粥样斑块刺激新生血管生成并形成侧支循环。
【讨论】 血管细绳征常见于颈内动脉,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所致。病变早期,斑块后方血液形成湍流,随斑块体积增大,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斑块远段血管压力降低,血管壁塌陷,管腔继发性狭窄。起始段粥样斑块经动脉内膜切除术或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可重新再通,远段塌陷的血管可恢复正常。
斑块远段血管内对比剂与血液可分层,且管径越粗、血流速度越慢、对比剂和血流的比重差别越大,分层现象也越明显。由于对比剂流动的速度较血流的速度慢,如果血管为逆重力方向走行,对比剂与血流的方向可相反,形成对比剂充盈较差的现象。因此,血管细绳征为血管内压力降低导致管壁塌陷和对比剂与血流分层两种因素共同造成的。
选择性颈动脉血管造影,颈内动脉起始段血管明显狭窄,其远段血管腔较长距离的变窄,呈细线状或弯曲状,甚至明显变细或不能分辨,形成血管细绳征。
正常血管外膜的滋养血管网较稀疏,供应血管外膜及内膜的外1/3。动脉粥样斑块可导致管腔闭塞并刺激新生血管生成,新生血管间隙较大,走行紊乱并吻合成网,由于管壁较薄,有时可形成血管瘤样形态。斑块周围新生血管增殖,血管网的密度增加,新生血管及血管壁滋养血管相互交通并形成侧支循环,走行纡曲,闭塞的血管腔再通。在颈动脉血管造影图像上,侧支循环也可形成血管细绳征。
选择性颈动脉血管造影显示颈内动脉起始段呈残根状,侧支循环呈一条或多条细小的管道,这种侧支循环形成的血管细绳征呈匍行性、多发性,部分患者侧支循环血管较粗大,其表现与血管壁塌陷形成的血管细绳征不同。
血管狭窄和血管闭塞的治疗原则不同,血管狭窄且临床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而血管闭塞的患者需溶栓治疗。
动脉造影能显示血管狭窄的程度、部分性或多发性狭窄,斜位图像还能分辨由于颈外动脉重叠造成的假象,后者的分支不进入岩锥的颈内动脉管,而血管闭塞形成的血管细绳征,对比剂呈细串珠状沿颈内动脉上行并最终进入基底动脉环。咽升动脉或枕动脉降支与颈内动脉相毗邻,也应注意鉴别。
颈动脉夹层动脉瘤、放射后狭窄、颞骨岩锥炎症、动脉痉挛或内膜下注射导致的血管腔狭窄及动脉闭塞后部分再通,均可引起动脉较长范围的狭窄,其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各具特征性,鉴别诊断不难。
图3-43-1 颈动脉血管造影示“血管细绳征”
A.男性,64岁,颈动脉血管造影侧位图像,早期相显示颈内动脉起始段明显狭窄(空箭),其远段血管内对比剂呈细绳状(实箭);B.女性,64岁,颈动脉血管造影侧位图像,早期相显示颈内动脉起始段呈残根状(弯箭),侧支循环起源于颈内动脉下方水平(直箭)(引自参考文献1、2)
(高传平)
参 考 文 献
[1]Pappas JN.The Angiographic String Sign.Radiology,2002,222(1):237-238
[2]Martin MA,Marotta TR.Vasa Vasorum:Another Cause of the Carotid String Sign.AJNR,1999,20(2):259-262
[3]Seeger JF,Carmody RF,Goldstone J.Intravenous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of the Nearly Occluded Internal Carotid Artery.AJR,1984,142(4):791-79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