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造影剂是动脉注射还是静脉注射

造影剂是动脉注射还是静脉注射

时间:2023-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泌尿生殖系的器官均为实质性的脏器,缺乏自然对比,因此内部结构须造影才能显示。造影前必须了解患者的心、肺、肝、肾功能情况,以免发生大量的碘潴留,从而引起毒性反应,造成意外事故。同时造影前须做肠道准备,检查当日早晨禁食、水情况,造影前排空小便并做碘过敏试验,结果阳性则选择非离子型造影剂进行检查。在注射造影剂30min时,常可显示输尿管的全长。本法显示肾内血管及肾内病变较好,重叠少。

(一)X线腹部平片

泌尿系腹部平片是检查泌尿生殖系统中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检查,简称KUB,其照片范围应包括双肾上腺、双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及后尿道,即从第11胸椎至耻骨联合的位置,是一种无痛苦、简单而常用的检查方法。理想的平片应使软组织阴影清楚,如腰大肌、肾脏轮廓等。摄片条件最好采用低千状、高毫安秒,这样能克服缺乏自然对比,提高各层次的显示,包括肾脏及钙化、结石等。除急诊外术前应做好肠道准备,清除肠道内气体及粪便,以提高诊断的阳性率。肠道准备的方法与要求包括:①检查前48h禁服重金属药物。②摄片前24h进食低渣饮食。③摄片前晚口服泻剂或清洁灌肠。④摄片当日早晨禁食,排空大便。

(二)泌尿系造影检查

泌尿生殖系的器官均为实质性的脏器,缺乏自然对比,因此内部结构须造影才能显示。近几年来各种新型的造影剂不断问世,造影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与创新,现叙述如下:

1.静脉尿路造影 通常称为静脉肾盂造影或排泄性尿路造影(或称IVP、IVU),是最常用的方法,自1929年应用临床以来,被认为还是最有效、最有价值的诊断方式,不但适用于尿路疾患的检查,而且在急性、慢性腹部疾患需要做出诊断或鉴别时可采用的方法。一方面可以明确肿块是否为肾源性,另一方面可以从肾脏和输尿管的受压或移动情况来推测肿块起源于何脏器,以及肿块的位置是否在腹膜后或在腹腔内。在怀疑尿路畸形,特别是有副肾或双肾、双输尿管时,采用这种方法亦不至于遗漏。在用适当剂量的造影剂、良好的禁食、水情况下,同时血尿素氮处于正常值时,肾盂显影浓度通常是很满意的。造影前必须了解患者的心、肺、肝、肾功能情况,以免发生大量的碘潴留,从而引起毒性反应,造成意外事故。同时造影前须做肠道准备,检查当日早晨禁食、水情况,造影前排空小便并做碘过敏试验,结果阳性则选择非离子型造影剂进行检查。但大剂量静脉注射时仍可能发生过敏反应,亦有人主张同时应用抗组胺药物防止发生过敏性反应。

2.静脉滴注法 多在常规法显影不够满意,特别是要显示输尿管全程时才用。本方法可使全尿路有长时间的充盈显影时间,常可以替代逆行插管肾盂造影。在注射造影剂30min时,常可显示输尿管的全长。此外,在氮质血症患者,亦可显示尿路。方法是:用60%泛影葡胺,以约2.2ml/kg体重的剂量加上5%葡萄糖溶液混合后,在7~10min静脉滴注完毕。患者无须禁水(因不禁水可产生利尿作用),且腹部不必加压。但须注意老年人及心血管疾患的病人滴注时速度要慢一些,同时密切观察。尿失禁、多发性骨瘤患者,此方法禁止使用。

3.逆行肾盂造影 自尿道插入膀胱镜再插入输尿管导管,注入造影剂。本方法在操作过程中病人受痛苦大,又因自下而上的插管易发生上行感染,故本方法选择性地采用,术前准备同静脉肾盂造影法。逆行肾盂造影可分为两种。

(1)注射造影剂:通常采用10%~15%的泛影葡胺或其他类的造影剂,例如:6.5%碘化钠溶液,一般在注射8~10ml造影剂,当患者略感腰部酸痛时就停止注射而摄片。至于摄片的时间可根据病情需要而定,不受其他条件限制。

(2)注射空气法:方法与上完全相同,只不过造影剂是空气,通常是在造影剂造影后怀疑收集系统内有充盈缺损时才采用本法,以期对照,从而明确诊断。

4.经皮肾穿刺造影 在静脉造影及逆行插管均不成功时采用。方法是经皮穿刺,将造影剂直接注射到肾盂肾盏内,使之显影而拍片。本法由于定位较难,有时不易成功,但在明确肾盂积水者效果甚佳,采用超声定位穿刺是可靠有效的,使本方法造影成功率大为提高。

5.肾动脉造影 主要适应证是肾血管病变,包括肾血管狭窄、动静脉瘘、动脉瘤、先天性的血管异常交通、各种小肾的鉴别,此外,少数肾区肿块在临床无法鉴别其性质(如:肾上腺肿块、肾肿瘤和肾囊肿,极少数的肾囊肿与肾结核空洞不能区别时)亦可应用。造影前患者的术前准备同静脉肾盂造影。

肾动脉造影方法甚多,最常用的是通过腹主动脉造影以显示肾动脉,亦可做选择性肾动脉造影以显示肾动脉。现将常用的方法介绍如下。

(1)经腹主动脉做肾动脉造影:即逆行插管腹主动脉造影。本法目前在国内外应用最广泛,且最安全。直接经皮穿刺股动脉,将套管针进入股动脉后,拔出针芯,置入导丝,再将导管套上已置入的导丝并随之向内插入,在X线透视控制下,见其进入腹主动脉后就可退出导丝,将导管插到第一腰椎水平。必须注意导管头的方向,不能偏针,以免造影剂在高压注射时直接进入肾动脉或腹主动脉的分支而发生意外事故。此后将导管固定,以高压(9kg/cm2的压力)注射器,快速注射40~50ml(1ml/kg体重)泛影葡胺,同时以2~3张/s速度连续摄片共3~4s,停2s以后再摄片1张,以期得到较佳的肾实质造影片。此法如穿刺时不成功,则可改用切开暴露股动脉,再行穿刺插管造影,方法相同。

(2)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方法与经皮穿刺腹主动脉造影法相同,但所用导管是具有一定角度的,当其顺导管丝进入时,导管前端的曲度可伸直,待等进入腹主动脉后可抽出导丝。如此,可恢复导管前端的曲度,然后在X线透视控制下,选择性地插入肾动脉内,以手法或压力注射器(1.5~2kg/cm2)注射60%泛影葡胺或50%泛影钠15ml,同时快速摄片2张/s,共5~7s。本法显示肾内血管及肾内病变较好,重叠少。

6.肾静脉造影 主要适应于曾经有肾静脉血栓,检查肾肿瘤是否有肾静脉和下腔静脉的侵犯及有无腹膜后转移灶。方法:平卧位,准备76%泛影葡胺20~40ml。常规消毒铺巾,经皮穿刺股静脉,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股静脉,操作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在腹股沟韧带下方2cm股动脉内侧刺入套管针,拔出针芯,然后逐渐见有静脉血流出,插入导丝,再引入肾动脉造影导管,X线透视下观察,将导管在第1~3腰椎之间滑动使其进入肾静脉,便可进行肾静脉造影。在选择性肾静脉插管前,一般先做下腔静脉造影,了解肾静脉的开口位置、是否畅通及下腔静脉有无受累。

7.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tal subtraction angiogaphy DSA)是新一代血管造影的成像技术,通过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从而清除骨骼和软组织的减影技术。

DSA的基本原理是数字X线成像的一个组成部分。当X线穿过人体时,受不同组织吸收作用的影响,产生不同强度的X线光子,经过影像增强管处理后,转变成光学图像,再经摄像管处理,使光学图像变成视频信息,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处理,实现数字化,贮存在半导体图像贮存器内。通过使检查部位连续成像。各取一张血管内不含造影剂的图像和含造影剂最多的图像,将这些图像分别以数字值贮存在两个半导体图像贮存器内,经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减影处理,使骨骼等组织的影像被减影除去,而充盈造影剂的血管图像则被存留。DSA检查方法按注入造影剂的途径不同,分为静脉DSA和动脉DSA。除少数情况外,静脉DSA已被选择性或超选择动脉DSA取代。

DSA主要应用于肾性高血压,术前了解血管狭窄情况,肾血管瘤,肾静脉瘘的诊断,肾移植术后、肾血管手术后复查,不明原因的大量血尿,肾穿刺术后持续血尿的病因诊断与介入治疗。

8.肾上腺血管造影 肾上腺动脉造影,主要确定肾上腺肿块的性质,鉴别后腹膜肿块是来源于肾上腺或肾上腺组织以外的肿物。肾上腺血管变异较多,可起源于腹主动脉或肾动脉,有上、中、下3个分支,因此多做腹主动脉肾上腺动脉造影,必要时再进一步做选择性造影,方法同肾动脉造影,但造影剂用量少,注射5~7ml,连续摄片2张/s,共4~6s。

9.膀胱造影 方法较多,有膀胱逆行造影,静脉尿路造影,膀胱气壁造影,双重造影及膀胱动脉造影,这里重点介绍静脉尿路造影各种注入法。

静脉尿路造影:即在常规静脉尿路造影时,待膀胱为造影剂充盈满意后就可拍片,明确前列腺与膀胱关系时,可摄仰卧位。注入方法:造影前嘱患者排空尿液并做清洁灌肠。患者仰卧检查后,置入导尿管,注入150~250ml的65%碘化钠或其他相当浓度的静脉造路造影剂。然后转动患者,使造影剂充盈到膀胱各区。

有时可用空气,氧气或二氧化碳做造影剂,注入膀胱造成对比而显示腔内情况,特别时有无肿瘤,常可获得满意结果。因肿瘤的软组织块影在气体衬托下常清晰可见。

10.尿道造影 分为逆行尿道造影和尿道排泄造影,这里重点介绍逆行尿道造影。病人仰卧于X线检查台上,消毒尿道外口后,将导尿管插入膀胱,排空,然后徐徐将导尿管退出,到尿道外口,嘱患者取右斜45°位,右腿曲屈45°,左腿伸直后,此时可接上内装造影剂的注射器。将尿道拉直后,推注造影剂,同时摄片。这样可得到满意的尿道充盈图像,此后可将患者转到左斜45°,左腿曲屈45°右腿伸直,拉直尿道,同时注射造影剂,摄片。这样常可获得满意的尿道全长显示图像。

临床医师有时常将逆行法尿道造影和排泄法尿道造影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可达到较为满意的诊断效果。

11.精囊造影 本方法除可观察精囊本身病变外,还可借助观察射精管、精囊和壶腹部等处造影时的改变来鉴别良性前列腺肥大与前列腺癌。造影剂通常采用60%泛影葡胺1.5~5ml。

方法:将膀胱镜插到后尿道,找到射精管开口处,然后通过膀胱镜插入F3~5号输尿管导管到射精管内,注入造影剂。注意:由于射精管排空快,应于注射完造影剂后1min摄片。注入的造影剂不易过多,以免进入尿道和膀胱,造成重叠。

12.淋巴造影 本法在泌尿系X线检查中应用日益广泛,例如乳糜尿,转移瘤,以及不明原因的后腹膜纤维化等。通常造影方法可分为3种。

(1)足背注射法:在双足足背部第1、2趾间的皮下先注射局麻药物或同时注射1.5ml 0.5%伊文思加等量的1%普鲁卡因液,5~10min后切开局部皮肤并分离已染色的淋巴管,然后以0.2ml/min的速度向双侧淋巴管内注入约2ml的造影剂后立即摄片。通常注入造影剂量约1.0ml。应注意观察有无造影剂外溢或阻塞,以免发生肺栓塞等意外。注药后应在90min、150min及24h各摄片1张。术后应用抗生素3d,预防感染。

(2)阴茎注射法:阴茎上的淋巴管较其他处更便于寻找、穿刺。通常在注射2~4ml造影剂后就可显于盆腔及腹股沟区的淋巴系。注射完毕时,在开始注射约15min时就可摄片,以后在60min及24h再各摄片1次。

(3)腹股沟淋巴结注射法:其显影效果不如直接穿刺淋巴干。造影剂在进入淋巴结后可顺流进入输出干,由于淋巴管有瓣膜故可逐渐进入较中央的淋巴结而上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