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输尿管手术后尿瘘的发生率较少,有人统计为0.5%~1.1%。多因术后管道不通畅而引起,常见原因如下:
1.尿路感染,延长了输尿管移行上皮修复时间。
2.感染堵塞了输尿管,阻碍了吻合口的愈合。
3.输尿管切口缝合过紧,张力过大。
4.肾内小结石滑落在输尿管切口下方或积血块阻塞,致切口近端积水、感染等。
5.输尿管切口处局部粘连压迫所致。
6.取石、电灼止血或电切息肉时输尿管黏膜过度损伤。
7.术中过度分离输尿管,损伤了输尿管浆膜下血管网等。
【临床表现】
1.尿瘘多发生在输尿管术后4~60d;每日自输尿管瘘口流出尿液800~1 200ml。
2.从患侧肾盂注入亚甲蓝2ml,可见输尿管瘘口内有亚甲蓝溢出。
3.经皮肾穿刺造影(患侧)可见造影剂从输尿管瘘口经皮下窦道溢出,患侧皮下及软组织内有造影剂填充。
4.瘘口周围皮肤多有红肿,肉芽组织增多,个别患者有脓性分泌物流出。
5.窦道造影可见造影剂涌入肾盂及膀胱内。
【治疗】
1.行输尿管扩张术,其作用机制与方法如下:
(1)冲洗出输尿管瘘管处的感染物质。
(2)扩大了瘘口处的管径,使尿液能顺利流入下方输尿管,尿液刺激促进瘘口移行处上皮的修复。
(3)用输尿管导管插入中下段输尿管内,同时注入抗生素溶液5~10ml使中下段输尿管扩张,疏通后拔除,小的结石及血块能随输尿管蠕动排入膀胱内;
(4)瘘口处狭窄,被扩张后留置F6~7号双“J”管,有利于输尿管上皮组织沿支架管快速爬行生长,尤其适应于输尿管术后感染、小结石嵌顿、切口缝合过紧(局部粘连及输尿管结扎者除外)。
2.经上述处理仍有瘘口排尿者,时间超过3~6个月可考虑再次开放性手术,但术前一定查清楚引致瘘口原因及部位,根据不同部位与原因采用不同手术方式。一般采用瘘道切除及瘘管口切除,充分游离输尿管瘘口两端,切除该段输尿管组织,重新行输尿管端端吻合,术中置双“J”管引流,切口处置硅胶管引流管一根,术后应用有效抗生素,注意伤口处每日更换敷料1~2次,一般多可愈合。
3.如瘘口经久不愈,瘘口远端畅通者,亦可将瘘口周边充分游离4cm后,用1-0可吸收肠线将瘘口远端双道结扎后埋于附近组织内,切口经多次抗生素盐水冲洗后逐层关闭,亦可收到满意疗效。
【预防】
1.手术前必须控制尿路感染。
2.取石时动作要轻,尽量减少对输尿管黏膜的损伤。
3.输尿管切口缝合张力不能太大、过紧,用小指轻拨输尿管吻合处出现轻度弯曲,即表示松紧适中。
4.术中放置双“J”管支架管引流为佳,无条件者最好选用硅胶“T”形引流管引流,但皮肤上要固定好,防止滑脱。
5.对术后持续漏尿者应先加强抗感染,再使用输尿管扩张术,同时留置支架管引流、冲洗。
6.输尿管开放性手术,术中须在吻合口附近留置橡胶管及烟卷引流。
7.关闭切口前须用抗生素盐水逐层冲洗(抗生素盐水配制方法:将庆大霉素注射液0.5g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备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