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开放性手术后出血在泌尿外科属于常见病,轻者出现严重的显微镜下血尿,重者可有大量肉眼血尿及血块,可阻塞尿道或尿管。并发出血性休克者极少。对于出血量不大者,通过应用止血药、膀胱冲洗可治愈,但对于术后顽固性大出血及膀胱内大量血块者,临床上处理确颇为棘手。
【原因】
1.膀胱壁切口缝合不紧密所致的渗血。
2.膀胱慢性感染、质脆、手术时操作粗暴、术中吸引器头端对膀胱黏膜的反复刺激等,易致膀胱黏膜严重受损。
3.血管结扎线滑脱。
4.术后尿管被血块阻塞未及时处理,致膀胱内储尿过多、压力大将膀胱缝合线撑断,发生的继发性出血。
5.术后1周左右膀胱大量出血,多为膀胱继发感染所致。
6.凝血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1.膀胱出血多发生在术后3d内,也有发生在术后45d内;轻者有肉眼血尿,重者可有血块、膀胱区膨胀甚至高度隆起。
2.患者诉耻骨上区胀痛不适,部分患者呻吟不止,用解痉类药物难于使症状减缓。
3.用20ml以上大容量注射器吸抗生素盐水冲洗膀胱,可冲洗出大量血性尿液、血凝块。
4.如为膀胱切口撑开出血,膀胱镜下可观察到切口破裂处有活动性出血。
5.短期少量出血一般对患者生命指征影响不大,出血量大,每小时>200ml、时间超过4h者可致血压迅速下降,甚至发生失血性休克。
【治疗】
1.对于经过冲洗后出血停止、尿液转清的轻度出血,可用止血敏0.75g+5%葡萄糖250ml静滴,每日2~3次;亦可用血凝酶2kU静滴注射,一般5~10min生效,持续24h,原则上1d总量不超过8kU,总用药时间不超过3d。
2.如膀胱内有大量血凝块,经反复冲洗仍有出血者,应在局部麻醉下放入电切镜,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吸净血块。经电切镜观察有无活动出血点或膀胱缝合线有无裂开,如有活动出血点可电凝止血,如有切口裂开直经在1.5cm以内者,可置三腔气囊尿管边冲洗、边观察;如裂口在1.5cm以上,且有穿孔可能者可再行开放手术缝合止血。
3.对于膀胱肿瘤术后、肿瘤复发出血及合并放射性膀胱炎所致的顽固性出血,亦可行超选择性双侧髂内动脉分支栓塞术。
4.经尿道行汽化电凝止血及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术虽可取得暂时效果,但复发率较高。
5.超选择性双侧髂内动脉分支栓塞术方法:局部麻醉下自一侧股动脉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F5号导管鞘,将F5cobra导管插入双侧髂内动脉造影,根据造影剂外流判断出血点和主要供血血管情况,在导丝引导下,超选择性插管至出血部位的主要供应血管或病变血管的近端,再次造影证实拟栓塞的血管无误后,将高压消毒的明胶海绵剪成1mm3的颗粒及根据栓塞血管直径选用带纤毛弹簧2枚,在电视监视下经导管缓慢注入,被栓塞处血流缓慢或铸形即停止。同法处理对侧。如为膀胱肿瘤复发所致的出血可同时经导管注入化疗药物。
【预防】
1.手术中膀胱壁的止血应牢固,防止线结滑脱引致大出血。
2.膀胱壁的缝合必须完善,黏膜针对黏膜缝合,缝合线不宜太细,一般以2-0可吸收线为佳,针距以1.0cm较好,缝合针不易斜跨组织缝合。
3.术中对术野应用抗生素盐水反复冲洗,以防切口感染、裂开。
4.术中尽量不用硬物(血管钳、吸引器头端等)刺激膀胱黏膜,因黏膜长期感染、质脆,易致出血。
5.关闭切口前应嘱助手经尿管向膀胱内反复冲水,将膀胱内残余组织、凝血块清除干净,并将冲水保持到术毕,防止术后导尿管阻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