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1.膀胱壁缝合不严密或缝合线脱落。
2.原有膀胱炎、细菌尿,术前未能控制,术中及术后又未采用有效抗生素预防感染导致切口感染。
3.耻骨上引流管梗阻,血凝块及渗出物感染导致切口感染。
4.膀胱痉挛、导尿管梗阻导致膀胱内压增高、引起切口愈合不良反复漏尿。
5.患者术前营养不良、贫血、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等未能纠正,术后组织愈合不良。
6.术中分离耻骨后静脉丛破裂出血,术后血肿所致的耻骨感染,耻骨后间隙脓肿等起的切口感染性漏尿。
7.术后因气候炎热、身体虚弱多汗、更换敷料不及时致切口感染者。
8.切口已经感染,实习、进修生代替换药,用器械向伤口内钳夹坏死组织过深穿入膀胱者。
【临床表现】
1.患者术后3~7d或数周内出现的切口及切口周围渗尿,体温可稍升高(37.3~38.5℃)。
2.耻骨上区及切口周围红肿、疼痛,压痛明显,按压切口可见尿液迅速溢出,如为耻骨后间隙感染可见到脓汁自切口流出。
3.如为导尿管梗阻引起的膀胱尿漏,经冲洗尿管、梗阻解除后切口漏尿会减少或停止。
4.膀胱痉挛所致的膀胱尿漏,经给予解痉剂后漏尿可减轻,只要引流通畅、尿漏多可愈合。
5.切口缝合欠佳所致的膀胱壁撕裂引致的漏尿,临床上漏尿多不严重,经非手术治疗多可治愈。
6.低蛋白血症、贫血、感染、糖尿病等所致的膀胱漏尿,一般漏尿时间较长、多达数周经久不愈。
7.尿漏患者经导尿管冲水后可见冲洗液从切口处溢出。
8.膀胱造影可见造影剂从切口裂开处向外或向膀胱周围溢出。
【治疗】
1.根据漏尿量的多少或切口裂开的大小,将尿漏分为轻度漏尿和重度漏尿。一般轻度漏尿24h漏出量<250ml,经留置尿管、选用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伤口裂开处局部处理后多能愈合。
2.对于每日自切口引流出液体>250ml的重度尿漏,除保持导尿管通畅、降低膀胱内压外,应在耻骨上置多侧孔引流管,直到切口裂开处完全愈合后拔除。
3.对于切口感染所致的尿漏原则上以清除感染灶、抗生素盐水冲洗膀胱及伤口,同时选用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耻骨上区置多侧孔双套管引流管。引流的同时用1∶5 000呋喃西林溶液500ml持续冲洗,每日4~6瓶。
4.因贫血、低蛋白血症、糖尿病引起的尿漏,术后应根据病情对症处理、纠正。
5.切口裂开面积较大的应及时手术修补。
【预防】
1.术中膀胱缝合完毕后,从膀胱内注水200ml,观察切口有无冲洗液从缝合处漏出,如有漏出则用可吸收线加缝1~2针,至无漏出液为止。
2.术前患者的自身情况的改善对术后伤口的愈合影响很大。如术前纠正病人贫血及低蛋白血症,血糖降至8mmol/L以内;泌尿系感染必须在术前得到控制。
3.术后应严密监视导尿管的通畅情况,一旦出现梗阻立即处理,以免尿液大量在膀胱内潴留而撑破切口。
4.保持耻骨上引流管的通畅,防止渗出液积聚、感染等影响膀胱切口愈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