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的病理学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膀胱逼尿肌储尿或排空尿液的作用失控;二是尿道阻力不足。前列腺开放性手术后尿失禁分为三度:
Ⅰ度(轻度)尿失禁:占前列腺增生术后尿失禁的60.9%。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当直立或咳嗽、大笑等增加腹压时出现尿失禁,病人能随意开始和终止排尿,此现象主要由于括约肌失去代偿功能,而盆底肌仍有良好的辅助作用。轻度尿失禁治疗效果理想。
Ⅱ度(中度)尿失禁:有部分尿道括约肌损伤,尿道阻力几乎与膀胱压力相等,平卧位时尚能控制尿液,直立后由于尿道括约肌阻力不足以克服膀胱内压力而产生尿失控。患者仅有少量的排尿。
Ⅲ度(重度)尿失禁:也称真性完全性尿失禁,由于尿道括约肌的功能全部丧失,直立及平卧位时均有尿失禁,膀胱内不能存尿液而无自主排尿。前列腺增生开放性手术后真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为1.4%。
【原因】
1.术后前列腺窝内炎性水肿刺激,外括约肌关闭功能失调。
2.不稳定性膀胱引起的尿急、尿痛及急迫性尿失禁等。
3.术后膀胱颈口痉挛。
4.术后前列腺窝内有残留腺体,形成的活瓣样梗阻(门帘作用)有关。
5.因增生的腺体长期压迫外括约肌,导致长期过度生长,失去了括约肌的作用。
6.下尿路梗阻时,由于逼尿肌的代偿性肥厚,前列腺摘除、梗阻解除之后,逼尿肌肌力暂时性相对亢进。
7.术中过度牵拉造成括约肌的损伤。手术粗暴,解剖不清,前列腺周边广泛粘连,在强行分离时致括约肌严重损伤。
8.术后放置三腔气囊尿管引流,气囊内充水太多,或牵拉过紧、时间过长等造成暂时性括约肌麻痹松弛。
【临床表现】
1.多为Ⅰ度尿失禁的表现,如术后出现尿道灼痛、尿频、尿急,尿常规白细胞多数/HP,膀胱镜检查前列腺窝内多有残留腺体,残留黏膜,或肠线线结刺激。
2.部分病人表现为Ⅱ度尿失禁,主要为卧位时尿液能够控制、站立后尿液不能控制;增加腹压时加重。
3.术中括约肌损伤严重者可有Ⅲ度尿失禁,表现为站立、卧位时尿液均不自主地从尿道向外溢出,病人不能主动控制尿液的排放,常用集尿器接尿液或长期留置尿管。膀胱镜检查可见前列腺窝内无红肿,精阜可有损伤,尿道膜部括约肌部分断裂或缺损。
【治疗】
1.Ⅰ度尿失禁处理:一般先控制尿路感染,应用敏感抗生素或口服泌尿灵、加替沙星等药物,也可应用抗胆碱药物,如普鲁本辛30mg,3/d,口服。可减少逼尿肌的无抑制性收缩,降低膀胱的兴奋性,减轻平滑肌的痉挛,使逼尿肌松弛,膀胱容量扩大。但经膀胱镜检查的确发现前列腺窝内有残留腺体和黏膜条瓣时,可经尿道行电切术,一般此类病人在解除梗阻后症状可完全消失。
2.Ⅱ度尿失禁的处理:轻者多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自行痊愈,较重的可采用盆底肌和提肛肌训练,增加括约肌的功能。每次练习20次提肛运动,每日4~6次。对严重者可采用泰佛隆(teflon)或胶原蛋白在膀胱镜下直接注射到膜部尿道周围,截石位3、6、9、12点钟各注射0.5~1ml,共2.5~4.0ml,亦有人用6点注射法以增加膜部尿道的阻力,达到控尿目的,本方法6个月后可重复注射;亦可经阴道TVT吊带术,疗效肯定,并发症少,创伤小,目前国内已广泛应用,但价格稍贵,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可以使用。
3.Ⅲ度尿失禁处理:一旦发生此类并发症治疗相当困难,对患者生活及精神造成极大痛苦。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采用集尿器、阴茎夹,但集尿器长期运用易导致泌尿系感染、包皮炎、溃疡,阴茎夹用久后可致阴茎皮肤溃疡、疼痛。笔者自制了一套尼龙带,长、宽视阴茎大小而定,一般长6cm左右,宽2cm左右,尼龙带缝在两层白布上,加上小纱布块折叠成圆筒状用胶布固定好。小纱布球呈长方形(1.5cm×1.0cm),用前将小钞布球压在前尿道上,外加尼龙带束紧。此种方法应用17例,未见阴囊溃烂及疼痛不适的,且控尿效果可靠。国外最近几年有人用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尿道球部及会阴部,获得成功。它是由袖套式人工括约肌、贮液囊、增压囊及减压囊经硅胶管连接而成。但在国内很少有人使用这种装置,原因是①价格昂贵;②并发症多,如易感染坏死;③装置失灵后必须再植。
【预防】
1.前列腺手术后尿失禁的发生率不仅与手术路径有关,更与手术操作相关。术者必须掌握该手术的操作要领和适合于病人的术式;此外,手术人员的责任感要强,术中要精心操作,防止粗暴分离。
2.术前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控制尿道感染。
3.手术后检查腺窝内有无残留腺体、黏膜带、条片等,如发现应及时清除。
4.术后放尿管时间不可过长,亦不能长时间过度牵拉尿管,气囊不可过大,防止长期压迫外括约肌而影响其张力[一般术后24h后观察如尿色转清,可从气囊内抽出5~15ml气(液)体,减轻压迫]。
5.分离腺体时紧靠增生腺体的尖部切断尿道,不可牵拉撕裂或切除过多的尿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