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1.术前尿道感染、膀胱炎未得到控制。
2.男性尿道有生理性弯曲和生理性狭窄存在,术中放置尿管太粗,超过了尿道的直径和张力,加之留置尿管时间过长(>2周),压迫尿道黏膜引致局部缺血缺氧,发生炎症、坏死、瘢痕形成致尿道狭窄。
3.术中安放尿管选材不当,如使用了劣质的橡胶管、乳胶管术后尿道狭窄发生率高,而硅胶管由于组织相容性较好、术后尿道狭窄发生率较低。
4.术中操作过程中器械反复在尿道中摩擦损伤,日后形成炎症、瘢痕。
5.尿道取石时,器械及结石损伤了尿道黏膜亦可导致尿道狭窄。
6.尿道息肉切除及肿瘤切除术中,行尿道黏膜端端吻合的创缘愈合欠佳。
7.前列腺开放性手术后尿道内口缝合过小,日后发生尿道内口挛缩。
8.后尿道损伤引致的尿道狭窄,二次手术术中尿道吻合欠佳,手术后再次狭窄。
9.尿道成形术皮管做的过细或缝合不均匀等。
【临床表现】
1.尿道手术后出现排尿障碍,排尿变细。
2.尿道F8号探子甚至F3号输尿管导管插入困难。
3.逆行插管尿道造影:尿道可有一段及多段狭窄区,X线片能显示出狭窄段的长度、程度、位置,有助于诊断。
4.尿道镜检查:可观察到狭窄段的远端,如能通过狭窄段则有时可观察到假道、憩室、炎性肉芽肿等。
5.B超检查:可以辨别出尿道管腔、海绵体组织及尿道周围组织层次,因此可显示狭窄的程度、长度及尿道周围组织的厚度,若逆行向尿道注水效果更佳,比尿道造影更准确。
【治疗】
1.如为前尿道狭窄,首选尿道扩张或丝状探条诱导扩张,扩张间隔时间可逐渐延长,大部分病人可获得治愈,对狭窄长度>3cm或者尿道闭锁>2cm者宜行开放性手术,术中彻底切除瘢痕。狭窄段在3cm以内者,可行尿道腔内冷切术或钬激光治疗,术后置支架管6周,防止尿道再狭窄。
2.后尿道狭窄,在内镜下冷切开是首选,不但简化治疗,缩短住院时间,而且减轻病人痛苦,有人报道复杂性后尿道狭窄,在冷切的基础上加电切或钬激光切除瘢痕可收到较好疗效。对于膜部高位狭窄>3cm多次冷切效果不佳者,可行经会阴尿道瘢痕切除、尿道端端吻合成功的概率较大。
3.复杂性或全尿道狭窄,全段或多个节段狭窄一直是泌尿外科最棘手的问题,替代材料效果一直不尽人意,人们一直在探索更好的材料及方法解决永久性尿流改道。
一般尿道开放性手术后引致的尿道再狭窄,尤其是复杂性尿狭窄的治疗应由经验相当丰富的医师承担,可先尝试腔内手术或采用闭合式螺旋刀旋切打通尿道,并可应用光纤经膀胱造瘘口进入尿道内口作引导、再用电切刀切开闭锁尿道。
4.对多次手术者,采用劈开耻骨充分暴露尿道,切除瘢痕组织后行尿道黏膜端端吻合术;亦可将远端充分游离的尿道行尿道套入式缝合(即将远端尿道套入近端尿道固定)。
5.对假性尿道狭窄,应优先考虑开放手术。近年有人采用腔内冷切开技术先将假尿道与真尿道一菲薄组织(薄壁)切开,再用电切使假道与真尿道融合取得了较好效果。
6.尿道狭窄伴直肠阴囊皮肤瘘时,其病程均较长,一般均合并感染,手术难度大,成功率低,术前充分的抗感染,瘘道彻底冲洗及炎症消退后再行手术是治愈的关键。
【预防】
1.开放性尿道手术后留置尿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4~6周。
2.选择尿管的质量很重要,以硅胶和乳胶管为宜。
3.选择尿管的口径比实际尿管的口径要稍细,尿管的直径成人一般<F20号为宜。
4.尿管表面应用抗纤维化药物涂抹,如白霉素、尿激酶、激素等。
5.瘢痕切除术后尿道内植入皮片或膀胱黏膜等防止再狭窄。
6.在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预防尿道感染。
7.尿管护理的质量尤为重要,如将气囊尿管向外拉动2cm,用1∶5 000呋喃西林液或1∶1 000苯扎溴铵液清洗后弹回,同时清洗尿道外口,每日4~6次,每次清洗后用1小块无菌纱布将尿道外口周围包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