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膀胱术术后发生的新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发生率为0.4%~1.8%,但国内报道甚少,可能是对本症的认识不足。亦是输尿管肠吻合时需要解决的常见难题之一。
【原因】
1.代膀胱术中,回肠反套入的抗输尿管反流段肠管内黏膜面积切除过大,一般应为1cm× 4cm左右。
2.在回肠膀胱术中,由于回肠壁薄,有人在采用回肠套叠成乳头状作为回肠代膀胱的输尿管抗反流措施时,术中使用的吻合钉或缝线松解、脱落,造成乳头滑脱失去抗反流作用,引起膀胱尿输尿管反流。
3.保留前列腺包膜的回肠自控膀胱术,未将增生的前列腺组织切除,仅将其楔形切除一部分就与回肠吻合,吻合口处因前列腺组织持续增生致回肠高度扩张、梗阻,膀胱内压增高,输尿管扩张反流。
4.行代膀胱术时,忽视了非管状化原则,即建立储尿囊时单纯取一段回肠未经剖开、未破坏小肠的环形肌,当远端肠管引流不畅时可造成肠管内压增高,输尿管尿液向膀胱内排泄受阻,甚至代膀胱内尿液向输尿管内反流,引致反流性肾病。
5.抗反流装置固定过松、口径过粗。
6.术后黏液堵塞输出道引致代膀胱过度扩张,压力增高、输尿管向代膀胱内排泄受阻,甚至反流。
7.回结肠膀胱术的输出道成角、梗阻等。
8.储尿囊输尿管吻合口过大。
【临床表现】
1.术后早期可无任何症状,中期可出现排尿时腰痛及泌尿系感染症状,如发热、乏力、尿频等;部分病人有血压升高,单侧发病者30%出现高血压,双侧发病者高血压的发生率更高;少数病人可有蛋白尿,提示肾小球受损严重。
2.实验室检查:按国际输尿管反流程度分级体系(VUR)标准达Ⅲ~Ⅳ时血BUN和肌酐可增高,但肾功能不良时,患侧肾不显影。
3.静脉肾盂造影(IVP)可显示肾盂轮廓、长度、肾皮质厚度。输尿管成像技术可对输尿管反流程度及肾盂扩张程度有较准确的判断。
【治疗】
1.临床症状不明显者可继续观察并进行定期复查。
2.经IVP检查确诊,VUR达Ⅲ~Ⅳ者可再次手术治疗,根据输尿管扩张的原因行病因治疗。如为乳头滑脱或脱落者的可行输尿管再植术;如乳头直径较粗(≥2cm)者,可行乳头缩窄术。
3.盲升结肠代膀胱术的管状化储尿囊,可行非管状化处理,即再次手术去除结肠带及破坏环状肌。
4.输出段因黏液梗阻可插管反复冲洗,吸出黏液及血块、解除梗阻。
5.输尿管某一段成角、粘连者亦可行手术矫正。
6.合并肾盂感染者,应在全身应用抗生素情况下,同时以敏感抗生素盐水冲洗代膀胱,1/6h,连续1周。
【预防】
1.良好的输尿管-新膀胱抗反流吻合术是保证上尿路功能正常和保持术后远期疗效的必要措施,也是预防代膀胱术后输尿管反流的重要手段。
2.代膀胱术后应注意输出道的通畅,经常清除黏液团块及血块。
3.输出道在缩窄时以能通过F20号尿管为宜。
4.手术中应防止输出道成角及皮肤造口处狭窄。
5.如为代膀胱前列腺外科膜吻合术,应将前列腺增生组织彻底切除后再行吻合,但术前应注意尿道有无狭窄及通畅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