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肠代膀胱肿瘤

肠代膀胱肿瘤

时间:2023-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肠代膀胱的首例恶性肿瘤见于1929年,20世纪60年代后期报道逐渐增多。众所周知,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后,其恶性肿瘤的发生率远远高于正常乙状结肠。肠膀胱肿瘤由于其漫长的潜伏期,准确的发生率很难估计,另外,尿流改道手术历史相对较短,长期大样本随访较少,在肠段选择、手术方法、手术指征、年龄等方面缺乏统一数据,使其变得非常复杂。Golomb对64例肠代膀胱术随访15年,代膀胱肿瘤发病率>1.5%。

肠代膀胱的首例恶性肿瘤见于1929年,20世纪60年代后期报道逐渐增多。众所周知,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后,其恶性肿瘤的发生率远远高于正常乙状结肠。肠膀胱肿瘤由于其漫长的潜伏期,准确的发生率很难估计,另外,尿流改道手术历史相对较短,长期大样本随访较少,在肠段选择、手术方法、手术指征、年龄等方面缺乏统一数据,使其变得非常复杂。Golomb对64例肠代膀胱术随访15年,代膀胱肿瘤发病率>1.5%。一般人群结肠癌发病率较低,而代膀胱术后癌的发病率提高100~500倍。如果尿流改道的年龄<25岁,其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出700倍。肿瘤的位置多位于肠上皮与移行上皮交界处,即吻合口部或邻近的肠上皮,这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病人有惊人的类似。病理类型包括腺癌、印戒细胞癌、肉瘤、移行上皮癌和未分化癌。其中腺癌占85%,移行细胞癌占10%,其余占5%。

肿瘤发病机制目前尚无统一的论点,但多数学者认为与尿路上皮和肠上皮的吻合有关。二者接触后,即使无尿液刺激也可发生肿瘤;当有尿液接触局部时,肿瘤的发生率更高。局部的慢性炎症反应和N-亚硝胺致癌物是主要促发因素。

【原因】

1.可能是由于尿液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被细菌分解后生成亚硝胺导致肿瘤形成。

2.后尿道残余癌复发。

3.代膀胱结石长期未治,尿液慢性炎症的刺激等。

4.盲升结肠膀胱术后,结肠内的细菌与回肠接触,导致细菌过度生长和毒素重吸收过多等也与肿瘤的发生有关。

5.其他相关因素等。

【临床表现】

1.肿瘤多在术后10年以后发生。良性肿瘤平均发生在术后19.8年,恶性肿瘤则为27.8年。

2.肿瘤多发生在输尿管肠吻合口的侧缘。

3.主要表现为肠膀胱出血,一些患者因输尿管梗阻或局部浸润而有疼痛症状。

4.内镜检查可发现肿瘤病灶的大小及部位。

5.代膀胱造影及CT扫描检查亦可显示肿瘤的部位及体积。

【治疗】

1.早期确诊后施行根治性切除手术,但术后复发率高,预后不良。

2.中、晚期的代膀胱肿瘤则可行再次改道。

3.术后应行代膀胱区的放疗及化疗。

4.个别危重病人不能行开放性手术者可单纯行X刀或放疗。

【预防】

1.定期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及代膀胱尿道镜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肿瘤。

2.行原位回肠代膀胱术者,前列腺部尿道应于术前查清有无肿瘤存在,防止日后遗留及复发。

3.发现肿瘤后应及早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