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代膀胱术后肾功能障碍

代膀胱术后肾功能障碍

时间:2023-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代膀胱术后发生的肾功能障碍多为尿路梗阻和泌尿系感染引致。1.代膀胱术后发生的尿路梗阻可发生在尿路的任何部位,上至肾盂、输尿管,下至输出道。但亦有少数慢性梗阻性肾功能障碍者出现红细胞增多症,原因是梗阻肾产生过多的红细胞生成素所致。1.代膀胱术后所引起的肾功能不全,其治疗原则是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解除梗阻,恢复尿流,挽救和恢复肾功能。因此、代膀胱术后发生的任何部位的梗阻应尽快解除。

代膀胱术后发生的肾功能障碍多为尿路梗阻和泌尿系感染引致。尿液受阻后逆流向上致肾小管压力升高、肾盂集合系统扩张、肾间质水肿、肾小球透明变性,同时局灶性炎症细胞浸润,最终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及肾萎缩。本病是代膀胱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9%~3.5%。

【原因】

1.储尿囊-输尿管吻合口狭窄所致的长期、慢性梗阻。

2.输尿管反流程度长期达Ⅲ度以上,未能到医院行正规治疗者。

3.患者长期自行导尿引发的储尿囊及肾盂感染未得到控制。

4.代膀胱输入道结石和感染并存,未能及时处理。

【临床表现】

1.代膀胱术后发生的尿路梗阻可发生在尿路的任何部位,上至肾盂、输尿管,下至输出道。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取决于梗阻的部位、急性或慢性、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单侧或双侧以及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及是否合并尿路感染等。

2.排尿困难和尿量改变:少尿或无尿是肾功能衰竭的主要表现。

3.代膀胱以下的梗阻常有排尿困难,尿线细,排尿后滴尿。代膀胱以上梗阻突出表现少尿或无尿,并有腰痛。

4.肾积水:部分患者急性梗阻时仅仅表现为少尿、无尿,而无腰痛。此外,急性梗阻时肾积液较少,而慢性尿路梗阻时往往肾积液较多。

5.常合并有高血压:在急性梗阻时,多有肾素分泌增加,使血压升高,梗阻解除后恢复正常。双侧慢性梗阻时高血压,多与血溶量增加有关,单侧急性梗阻约30%发生高血压。

6.贫血与红细胞增多症:慢性梗阻性肾功能障碍多数伴有贫血,患者表现为面色苍白,无光泽,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但亦有少数慢性梗阻性肾功能障碍者出现红细胞增多症,原因是梗阻肾产生过多的红细胞生成素所致。

7.尿频、尿急等泌尿系感染症状,有时发热。有时梗阻和感染并存,相互促进,很难治愈。不少患者只能待梗阻解除后感染方可治愈。

8.实验室检查:BUN、Cr明显增高,血钾增高及红细胞计数增多,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下降。

9.血肌酐大于正常值2倍以上时,不宜采用顺行造影的办法,以免加重肾功损害。可行B超及磁共振水成像检查,能发现肾、输尿管、膀胱及输出道病变。

10.逆行输尿管造影、经皮肾穿刺造影对梗阻性肾功损害的诊断均有帮助。

【治疗】

1.代膀胱术后所引起的肾功能不全,其治疗原则是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解除梗阻,恢复尿流,挽救和恢复肾功能。一般而言,肾功能的恢复和梗阻的时间密切相关。1周内的完全性梗阻解除以后,肾脏可以完全恢复其原有功能。完全梗阻2周,在梗阻解除后3~4个月内,肾小球滤过率能恢复70%。4周以上的完全梗阻,解除梗阻后其肾小球滤过率仅能恢复30%。超过6周的完全性梗阻,即使解除梗阻,肾功能极难恢复。梗阻超过8周者,肾功能几乎完全丧失。因此、代膀胱术后发生的任何部位的梗阻应尽快解除。

2.常用于解除梗阻的几种术式如下:

(1)输尿管逆行插管引流,该方式对代膀胱插管较难,但当代膀胱内冲洗干净后,找准输尿管开口也较易,其插管成功率约为67%。此术式有代膀胱穿孔之可能。当然,在硬外麻醉情况下插管成功率会更高。

(2)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选用输尿管镜,因输尿管镜可直达病变部位,如是结石可直接行腔内碎石术,效果较好。如为输尿管储尿囊吻合处狭窄亦可采用输尿管腔内钬激光切开术。

(3)肾造瘘术:采用经皮肾穿刺造瘘具有损伤小、引流及时等优点。待病情改善后再彻底解除梗阻病因。

(4)开放性手术:如手术切开取石、肿瘤切除、整形复通等。

3.梗阻性肾功损害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防治感染:一般梗阻和感染并存,常相互促进并进一步损害肾脏功能,有时临床医师注重梗阻的治疗而忽视了感染的处理。

(2)慎用利尿药:当梗阻尚未解除之前,使用利药药会增加肾盂内压力,引起肾间质水肿而加重肾脏损害。

(3)注意梗阻解除后多尿期的处理:尤其注意水、电解质紊乱及低血容量,必须严密监测,及时纠正。

(4)避免应用肾毒性药物,保护肾功能。

【预防】 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方法。

1.行输尿管新膀胱吻合时,一定注意防止吻合口狭窄。

2.新膀胱术中,应用抗生素盐水反复冲洗及用75%乙醇反复擦洗新膀胱黏膜层,使之减少或部分脱落,防止术后代膀胱及吻合口感染。

3.发现输尿管及代膀胱内有结石等易致梗阻性肾病的病因存在时,应及时处理。

(吴国英 贺金传)

参 考 文 献

[1]吴阶平.吴阶平泌尿外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徐国强,徐继恩.原位回肠代膀胱术26例临床分析.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3,18:153-155

[3]熊恩庆,宋 波,潘进洪等.膀胱全切回结肠膀胱正位膀胱术对控尿和排尿的影响.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26(9):801-802

[4]黄 健,许可慰,林天歆等.可控性膀胱术与回肠新膀胱术(附68例报告).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2,23(8):461

[5]丘少鹏,赵良运,陈 炜等.可控膀胱术46例疗效观察.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61-63

[6]梅 骅.泌尿外科手术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7]陈志强,王树声等.梗阻性肾病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2001,9:547

[8]肖志军,郭平珍等.梗阻性肾病的磁共振成像,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1,3:191-1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