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及等离子电切术具有适应证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但也常发生一些并发症,其中以尿道狭窄为常见。多发生于术后1个月左右,其发生率为2.1%~5.2%。
【原因】
1.术前对不明原因的、不同类型的尿道狭窄未能明确诊断。
2.术前长期留置尿管并发尿道感染等未能较好地控制。
3.电切镜型号过大,插入时损伤尿道,特别是尿道外口较窄的患者。
4.手术时间长,镜鞘操作时拉动幅度大、黏膜损伤严重。或术中器械漏电对尿道黏膜灼伤。
5.合并尿路结石及反复经尿道排石者。
6.术后留置管过粗或插入时损伤尿道及导尿管质量较差,长时间对尿道黏膜的刺激、损伤。或术后因排尿不畅行尿道扩张导致的新的尿道损伤或假道。
7.术后尿管牵拉过度,或以纱布结扎于导尿管,将阴茎缩短造成尿道黏膜的皱缩和缺血性损伤。
8.合并膀胱癌患者术后经尿道行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对尿道黏膜的化学损伤所致。
9.切割过深损伤外科膜,前列腺窝处瘢痕组织增生尿道内口纤维化。
10.膀胱颈部止血过度、电灼过度导致颈部纤维变性坏死,颈部挛缩。
11.前列腺癌术后放疗所致的尿道内口挛缩。
【临床表现】
1.电切术后出现排尿困难,尿线变细,呈点滴状。
2.虽能排尿,但排尿费力,射程短。
3.尿流率测定:最大尿流率(MFR)≤15ml/s,生活质量评分(QOL):为4~6,尿道造影显示:某一段或多段狭窄。
【治疗】
1.狭窄段长度<2cm,或虽然>2cm但管腔尚能通过F10号尿管者,可做尿道扩张,早期狭窄病变的扩张效果较好、尤其是前尿道。后期瘢痕累及尿道周围时,则需考虑行尿道内切开或尿道瘢痕切除术。
2.狭窄段虽短,但管腔闭锁,可做尿道内切开或经尿道行瘢痕切除术,之后再行尿道扩张,一般情况一次尿道内切开成功率为33%~35%,二次切开、三次切开的总成功率为68%~74.5%。
3.尿道悬垂部和阴茎阴囊部的长段狭窄,体外可扪及纤维瘢痕者,可先试行扩张或内切开,若失败则行开放性手术(包皮环行皮瓣或带蒂阴囊皮瓣尿道成形术)。
4.前列腺段和膀胱颈的狭窄、挛缩和闭锁者处理较为棘手,一般先用冷切或电切打开通道,再用电切镜插入膀胱内(选用较细口径电切镜),彻底切除瘢痕。术后密切随访,每周扩张尿道1次,共6~8次。术后应用敏感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口服皮质激素,预防或减轻新的瘢痕形成。
【预防】
1.术前应避免反复插尿管而损伤尿道黏膜。
2.对不明原因的尿道狭窄的患者,应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扪摸尿道发现狭窄瘢痕的情况,术前尿道造影或尿道镜检查可明确狭窄段长度和病变程度。
3.对尿道外口狭窄的患者应行尿道扩张或尿道外口切开后再行电切,由于是在膀胱截石位6点钟切一小口,其余尿道黏膜无损伤,术后切开处的愈合不会造成狭窄。
4.术中的操作手法、润滑剂是否充分,电切镜插入时造成的黏膜损伤、假道及外科膜损伤均可导致术后尿道感染、纤维化、瘢痕化,尿道周围炎从而导致尿道狭窄。
5.电切功率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220~260W比较合适;电凝功率宜控制在60~80W。
6.术中应选用柔软、粗细适宜及组织相容性较好的导尿管。
7.电切术后置管时间最好3~5d,不要超过7d,同时要加强局部护理,每日清洗尿道外口2~3次,防止尿道感染。
8.术中失血过多,导致血压下降、血容量降低,亦可造成尿道黏膜血流量减少,此时的尿道上皮对导尿管及器械的刺激极为敏感,容易引起黏膜损伤引致狭窄。
9.出院时嘱患者注意若发现尿线变细,应立即复诊,早期行尿道扩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