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术后淋巴囊肿发生率为0.6%~18.1%。早期国外文献报道发生率较高,这与20世纪50年代Hume曾倡导髂血管、腹膜后广泛分离有关。20世纪70年代后,临床医师较注意在髂血管区做“有限分离”,使淋巴囊肿发生率大为减少。我国肾移植工作者吸取了国外同行的教训,术中均仔细结扎髂血管鞘的淋巴管,故淋巴囊肿的发生率较低。据上海长征医院报道发生率为0.53%。淋巴囊肿一般发生在术后1周至数周,少数发生于3年以上。淋巴囊肿可逐渐增大压迫周围组织而出现相应症状,如压迫输尿管造成输尿管梗阻、压迫髂血管造成深静脉血栓和下肢肿胀,压迫膀胱可出现尿频、尿失禁;精索受压可致阴囊肿大等。如有细菌进入淋巴囊肿,还可发生继发感染。
【原因】 主要是跨越髂血管的淋巴管在术中被离断而未予结扎,淋巴液严重漏出所致;供肾淋巴管被离断也是其重要因素之一。
【临床表现】
1.术后在正常的尿量情况下,从伤口引流管内流出大量无色透明液体,或移植肾区出现进行性增大的囊性包块。
2.超声检查发现圆形孤立的液性暗区,若内部回声不均匀,提示合并感染。
3.囊肿压迫输尿管可引起肾积水。
4.术后早期淋巴管渗漏容易与尿漏、血肿等肾周积液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5.核素检查显示:从髂淋巴结至囊肿间有示踪剂渗出。
6.囊肿局部穿刺,可发现囊内液体为淡乳白色。
7.穿刺液实验室检查:蛋白含量高,乳糜试验阳性,而肌酐浓度明显低于尿液,与血浆水平相当。
【治疗】
1.一般情况下,因手术疏忽、漏扎被离断的少数淋巴管,因其淋巴漏出量不会很多,只要引流通畅不至于发生感染、随着创面的愈合淋巴漏会自然消失。若术后数天伤口淋巴引流量多且持续不减,则应早期手术探查,结扎破损的淋巴管。
2.对于肾周体积较小、无症状的淋巴囊肿,仅需密切观察,暂不必手术。
3.怀疑有尿瘘、尿路感染和梗阻时,可行囊肿穿刺抽吸,穿刺液送生化分析及细菌培养,以明确诊断。
4.若反复穿刺无效,在囊肿形成1个月后可试用医用无水乙醇囊内注射,每3周1次,每次注入无水乙醇前,均须在B超导示下将淋巴囊肿内囊液抽完,乙醇注入量是抽出量的1/5;如此治疗2~3次囊肿即可愈合。也可用50%葡萄糖注射液+红霉素粉剂溶解后注入囊肿内,保留2~3h,共注射1~3次,大部分淋巴囊肿内的淋巴管可被栓闭,使囊腔缩小并消失,无任何并发症,疗效满意。
5.对有症状的淋巴囊肿,一般不主张切开引流,因为囊肿难以消除且常引致感染。
【预防】
1.腹膜后不做广泛分离,手术操作要轻柔,避免淋巴管被撕裂、拉断,否则应予以结扎;打开髂血管鞘时,纤维脂肪组织内含有淋巴管,要仔细分离,结扎后予以切断。
2.肾动脉与髂外、髂内动脉做端侧或端端吻合时,仅做“有限分离”,血管鞘不必做广泛分离,髂内动脉分离至远端分叉处即可,同时将切开的软组织逐一结扎。
3.移植肾周围要常规放置有效的引流管。修整供肾时应仔细结扎肾门处的淋巴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