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通过针灸、按摩、养生功等方法,观察或感受到经气的传导现象,并发现主治性能相似的腧穴又大致排列在一条线路上,而脏腑与体表的官窍皮、肉、筋、骨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内在脏腑有病时体表相应的部位会出现异常改变,于是认为人体有特殊通路的存在,再结合古代的解剖生理知识和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终而形成了经络学说。经络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几千年来指导着中医各科临床实践。
经络既然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经络是否真的存在?经络能看见吗?这一问题历来受到众多医家的关注、探究,众说纷纭。
古人详述了经络的循行分布,描绘了经络图,记载了经络的病候表现,但经络的实质却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医人去破解的“黑匣子”。近代,国内外学者通过多学科合作,从不同的角度,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临床上屡见不鲜的经络现象,特别是可以看得见的经络现象,进行了深入地探索,科学证明经络是客观存在的。
在循经现象中,最常见的是循经性感传现象和循经性感觉障碍。循经性感传现象是用针刺、艾灸、按摩、脉冲电等方法刺激人体穴位后,出现酸、麻、胀、重等多样性的特殊感觉传导的经络现象。其特点是:沿经络路线传导,与古代经络图在四肢基本一致,但在躯干、头面部有一定的差异;感传线路宽窄不匀,有趋向于疾病所在部位的趋势,即“气至病所”;感传会呈双向传导,如刺激曲池穴,感传可向肩部或手部传导;感传速度较慢,一般为10厘米/秒(cm/s)左右,在经过关节时常减速;感传可因压力等刺激而阻断;感传有回流性,中止刺激时,感传沿原路向刺激穴位处回流并逐渐消失;感传可影响脏器的功能。也有人不出现感传,当采用适当的方法如行针提插、捻转后,可诱发感传。循经性感觉障碍常见的是沿经络路线自发出现的麻木、疼痛异常感觉等,呈带状分布在体表,宽度0 3~3 0厘米,长度可短于或等于经脉全长。分布路线不同于神经、血管的走行。脏腑病变大多可以在相应的经脉上出现循经性麻痛带,发病初期或恢复期,以痛敏为主,病重或慢性期,以麻木为主。
沿经络路线出现的线带状皮肤病以及红线、白线、丘疹等,是可以肉眼所见到的经络现象。循经性皮肤病常见的有神经性皮炎、扁平苔藓和贫血痣,可分布在十四经和带脉上,其中以肾经、大肠经多见,与相应的脏腑病变有一定关系。
对经络现象通过实验检测还发现人体体表的低电阻点的线路、放射性核素的示踪轨迹、红外线热像仪测定显示的热像图等,与古典经脉的路线大体一致。
经络现象的出现机制非常复杂,各种经络现象反映出古代记载的经络路线是客观存在的。现代对经络的研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许多见解,主要有生物电、脉管、神经节段、神经-体液、中枢神经、控制论等学说,但暂时都还不能完全解释清楚经络的实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经络现象的逐步深入研究,经络实质的奥秘终将会被揭示,这不仅对阐明针灸治病原理有重要意义,也将对医学科学的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
经络学说与脏象学说构成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经络学说主要研究的是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分布规律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等相互关系的学说,始终在中医临床各科的医疗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